美文网首页
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遥

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遥

作者: 书影集散地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20:00 被阅读0次

    路遥出生于陕北农民家庭,童年非常贫困,也在农村小学教过书。

    这部十三万字的《人生》,某种程度上是他个人心路历程的曲折反映。

    小说在1982年发表,在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引发了大众对于传统道德文化,城乡差距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高加林是有知识、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年,一心想做出一番成绩。

    可社会一次次以响亮的耳光告诉他:

    “你的能力只是辅助因素,绝不是决定因素。”

    他教师被撤掉,因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二儿子毕业了要顶替他。

    被安排进县里当通讯干事,因为他二爸当兵转业回了地方当劳动局长。

    最后又回到村里当农民,因为有人举报他“走后门。”

    感情方面也是一次次被命运捉弄。

    从开始不愿接受刘巧珍,害怕被一辈子绑在这片土地上。

    到后来看到巧珍的好,慢慢接受农民的身份,爱上巧珍。

    偏偏又得到去县里工作的机会,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有知识,家庭情况好,也能带给加林更好的机会。

    经过纠结,加林放弃了巧珍和亚萍在一起。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时,加林偏偏又失去了工作。

    只得离开县里,离开黄亚萍,回到村里。

    巧珍也已经和踏实肯干的马栓结婚了。

    高加林焦虑、彷徨、悔恨,一人望着这片黄土地,久久思索……

    路遥对高加林的评价是:

    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的胜利者或失败者。

    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触发着当代青年们的思索。

    刘巧珍也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美丽、善良、温柔、全身心爱着加林。

    即使在最后,加林一无所有回到村里,她还是尽力帮助加林。

    巧珍和亚萍是完全相反的形象,分别是传统和现代的隐喻。

    巧珍、姐姐巧英、妹妹巧玲,三人的不同,

    也体现了社会不断发展在这个家庭上的显现。

    姐姐巧英完全是和父母一辈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巧珍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是一些意识在觉醒,也觉察没有知识的悲哀。

    妹妹巧玲有知识,有宽阔的视野。

    时代和人都是在不断苏醒和前进的。

    德顺爷、高玉德、马占胜、高明楼、刘立本这些人物中:

    德顺爷、高玉德是勤劳善良,依赖土地的传统农民形象。

    马占胜、高明楼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圆滑世故,比较有现代意识,折射社会裙带关系的不正之风。

    刘立本典型的封建家长,靠投机倒把发家致富。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也在1984年,执导了同名电影《人生》,进一步扩大了小说的影响范围。

    电影和小说的剧情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突出了巧珍的正面形象,电影里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表达巧珍的情感。

    故事虽然讲述了在复杂矛盾和特定语境下,年轻有为青年对土地意识,小农经济观念的积极超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和渴望。

    但是脱离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今天《人生》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思考。

    就像马云说过:

    “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人生》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蹬三轮呢。”

    贾樟柯也说过: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高加林的故事不会在小说的结尾结束,他一定还会一次次把握住机会,离开高家村。

    也许还会失望,迷茫,悔恨,但这是他逃不掉的宿命,他也终究会找到属于他的天地。

    就像黄亚萍写给他的诗一样: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lz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