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红楼梦

论红楼梦

作者: p加七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7:53 被阅读0次

    论《红楼梦》

    浅谈红楼梦中的艺术性语言刻画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一部创世巨著,至今已然留传几百年的时间了。而现代,所谓“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这一派别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由此也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之高。在涉足红学这一领域之前,我一直保存着一个疑问,为什么《红楼梦》能够如此风靡,换言之,是什么促使曹雪芹先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写出这本横亘十年的小说。答案或许就在网上一搜就有了,但在我还没有了解清朝以及当时大背景下文人的社会地位,我便不敢妄加言论,也不敢轻易笃信随便搜之换来的答案。因此,我更加想从书里去找答案,也许曹先生在遥远的几百年以前,就在文字中留下了可供后人寻找的痕迹。正所谓“世殊事异,其致一也”,如果想真正浸透在红学的文化氛围里,首先就要从语言来下手。

    曹先生笔下的人物怡然灵动,比起并列的《三国演义》中的扁平化人物描写,《红楼梦》的人物更加富有多面性, 用稀松平常的语言就可以展现出人物灵魂深层不为人知的那一面。一个作家,可以把一个人物写得让人又爱又恨,那么,这个作家就是成熟的。写到这,我们会突然发现,《红楼梦》中的人物哪一个是你爱到骨子里的呢?其实并没有。随着作者笔墨的沉淀,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人物的举动或许不如我们所愿,或许很奇怪,可在当时的情节推动和人物的成长背景来看,人物必须要这样做,而这,才是真正能够反映现实的文字。

    我们首先从宏观看起,小说主要刻画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到最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万般皆为空的结局呢?在当时,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这结尾的一句话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而最后这首诗同时也道破了十二钗最后的结局,看似是宿命,冥冥中自有定数,却不知一切的一切,这些悲剧,终究不过是因为造下了贪嗔痴的业。红楼梦里面第一回和最后一回各有一首诗互相呼应的: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后一回:“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作者用戏剧化的描写,把这一场悲剧当成一场大梦,大梦初醒,人走茶凉,犹如他自己的人生,却也不怨不忿,这些残暴的封建统治者都好像痴人,殊不知到最后,也是大梦一场空。

    再从微观的角度看起,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没有太多直接交代的外貌描写,书中凡描写黛玉之处,笔墨最是空灵无不尽力模拟其态之美,但却从未将五官身段一一写来,而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呢?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那我们找谁的眼睛呢?很显然,找焦大的眼睛根本写不出林妹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顶多一句好看而已,配上几句粗鄙之语。所以作者选择了宝玉,这个与黛玉有前 世纠葛的少年,他便最能发现黛玉灵魂上的美和嗔。在宝黛初会时,宝玉便用一大段铺排渲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的初印象便深深地从宝玉的脑子里,刻在了我们的脑子里。而你看薛蟠眼中的黛玉,“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恐怕再多,就是要唐突了黛玉清凌的形象,于是,作者就把薛蟠的眼睛扼杀掉了。黛玉虽美,却也有人性中的弱点,她痴。她认定了什么便就做什么,忧思甚多,郁结于心,最后积郁成疾,郁郁而终。有的时候,一句随意的话都可以让黛玉纠结很久,这是在现代我们避之不及的人,所以她让人又爱又恨,人物形象非常立体活泼。凤姐也是同理,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精明,她的泼辣,她的狡猾、恶劣、计较,却也从侧面写出了贾琏的风流成性,我们便可以想象出,她的隐忍和委屈。作者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 “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反面人物”并非一切皆“恶”。塑造正邪交赋、善恶相间的性格,是曹雪芹表现性格的完整性与丰富性的典型观的一个方面。

    作者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琐碎的一大家族的日常,描写出里里外外的人际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一句话,三两事,一个栩栩如生的性格就展现在你面前,你是喜是厌,全凭他一支你根本无从知晓在哪里动了手脚的笔,红楼的神奇之处,也就这样被全盘托出。

    《红楼梦》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跃然于世,这一部文学巨制,是爱好文字的人此生必读之书,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红楼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o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