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茶语
2014.11.1 闰九月重阳节
适逢双重阳节过双休,回到家里,在阳台上捧起我的紫砂小壶。温暖的秋日阳光倾泻在身上,清静惬意,轻啜一口峨眉竹叶青,徐徐放松身心,环顾四周温馨清幽的环境,不自觉就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里……(注:其实这周因学校事务未能回家,只是前几天广州的一个同下过乡的知青农友来成都相聚,给我带来两盒正山小种红茶,心驰神往,一直惦念,于繁忙周末里还是回家“神品”了一番)
小的时候,茶还是一种很稀贵的东西,一般人家是不敢喝的。有些单位里招待客人,也大多是用低品质的花茶,最常见的是茉莉花茶,沏起来一股浓郁的花香,但并不好闻。最早一次喝茶,记得应该是86年第一次携家带口去北京旅游,走得口渴了,就在大街路边买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狂饮,那是用碎末末般的“花茶”放进一大桶开水里冲泡的,那时候北京还没有这么多人,街边的大碗茶摊点是北京的一大风景,大碗茶确实解渴,然而没有留下味道的记忆。
记得我结婚那年,曾鼓起勇气给我在淄博的舅舅讨要一套茶具,当时山东的淄博还算是一瓷都,有很多烧制瓷器的厂子,产品大多出口。他给我捎来了一套质地洁白的陶瓷茶壶,很细腻、很精致,六个茶杯也很漂亮,我很喜欢,像宝贝一样把他们放进橱柜里,逢年过节来了客人才拿出来用一次。几十年了,几个茶杯早已破损不完整,但壶还完好,只是以现在的品茶心境看,用这样的茶壶泡茶很不适宜。后来,可能是2003年,我去淄博看望舅舅和舅母,舅舅又送我一套蓝色釉质的提梁壶,配四个小茶杯,其稚拙憨朴的风格倒很符合当今的茶道器具时尚,我把它带到了成都,摆在玻璃橱里。
大概是2002年秋,曾去无锡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会,会务给每个人发了一套紫砂壶,觉得很珍贵,自己不舍得用,按照人家教的方法将紫砂壶放进水里浸泡了一天一夜,之后送给了岳母,岳母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那套壶现在不知道流落到哪里了。其实岳母由于身体的原因,爱喝两口小酒,过去多年,我们每次回家总不忘记给岳母打上两大壶酒(20斤)放在她床头,并给她泡上一些健身的中药材。只是后来她酒量渐长,高兴起来不能自制,一次喝到醉醺醺的不能站立,家人以为她得了大病,立即送往医院,才知道是喝酒惹出的事,自此我不敢给她买酒了,倒是从北京托人买来一箱“消栓再造丸”让她慢慢服用。然而,在她的几个女婿中,岳母还是记得我的好处最多。
我的爷爷奶奶、父母也是不喝茶的,一生都不曾喝,有人送茶叶来总是保存过期二三年才偶尔想起拿出来扔掉。没来到成都之前,我对茶的态度基本上和他们一样,不喜欢。现在想起来,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家风,但是这家风终究还是被我破坏了。我家的老辈人都是纯净的知识分子,一生真的是两袖清风,正是这坚守清贫、不坠青云之志的传统深深影响了我的性格和生活准则,我一生都以爷爷、父亲为楷模,内心深处始终装着他们的精神、人品,因袭着他们的生活习性,当我这几年有时候跟着儿子享受到了他们不曾享受过的“奢靡”时,内心总有长时间的隐隐自责,总觉得有点愧对家祖精神。我所能做的,能够面对先祖而无愧的,就是心怀感恩之心,时常告诫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在这个红尘涛涛全球浮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清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然而在先祖的指引下,我不断地反省和秉持,克己守义,还是慢慢做到了。清贫,有时候是一种财富,而四代教师世家的清贫中诞生出的做人哲学是任何人不可拥有的财富,这是我的幸运啊!在《品啜四川茶文化》成稿后,我诵读若干次,发现里面其实有我的太爷爷、爷爷、父亲的思想和人生哲学,当然也是我的人生哲学,我觉得可以告慰他们了。
于丹讲过的一段话很像我的写照:“20多岁的人往往喜欢咖啡胜过喜欢茶,苦苦的咖啡加进去香香的牛奶,再放上甜甜的糖块,甜、苦和浓香混合在一起,就是20岁的青春,有一点混乱,但是充满勇敢、生机勃勃。人遇见茶是要讲究机缘的,如果你对世界的看法、事业上的打拼、情感世界等等一切,都还在万分纠结的时候,是不会喜欢上茶的,因为你还没有走出咖啡的那份“浓郁”。但人过30岁,却往往会喜欢上茶,那时,你已经开始慢慢体味到茶里不求当下的浓郁、而求隽永的回甘,是另一种人生的境界”。
有一点,我是过了五十岁,到了成都之后才慢慢学会喝茶、喜欢上茶的。我年轻的时候的确喜欢咖啡,喜欢加糖的咖啡,喜欢那种香、甜的味道,那时候,的确没有喜欢上品茶。倒是2009年初在外流浪之时,到北京,遇上连襟小刚懂品茶,邀我和他一起品了几次普洱茶。他是信佛之人,内心很纯清、很善良,给我讲述了一些他的品茶之道、之悟,对我有不小的触动启迪,应该说,小刚是我品茶的启蒙老师。是年到了成都后,儿子给我带来茶劝我学会喝,我从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顺水推舟开始了喝茶、品茶。
茶之始,其字为“荼”,又写“荈、葭 ”,到了陆羽撰写《茶经》,一律把“荼”减一画改成“茶”。“茶”字被文人拆开,是一人一草一木,合起来,则又是人在草木中。茶圣陆羽之所以被后人称“圣”,是否因为将此身此情托寄在草木中? 陆羽本人一生远离尘世,隐于草木之中研究茶道,是为了与草木同荣枯与草木共春秋的人生理想么? 他的“茶”里面该隐含了多少言说不尽的心曲呢?
2012年下半期,已经培养起喝茶习惯的我,忽然对四川的茶文化来了兴趣,花了几乎一年的业余时间,收集资料,分析遍阅,逐章逐节梳理,慢慢凑出了许多文字,因为都是在茶余饭后聚沙成塔,干脆命名《品啜四川茶文化》,希望能留在成都的这块土地上,也足以慰藉我几十年人生之旅中内心生发积淀的难以解说的某些情结(学校的茶艺室即将装饰好)。
我现在用的小紫砂壶是2013年暑假期间去上海旅游,在苏州游览寒山寺之后,在路边的一家店里花20元钱买的,当然不是上档次的精品,属地道的大路货,然而造型颇合我心,上面镌刻的“清心”两字也颇合我意,每次喝茶都用它,因我一人专用,干脆省了许多缛节,直接端起吸啜,淋漓酣畅。妻子将阳台上布置的郁郁葱葱,很合我意,逢有闲暇时间,能够安然的坐在绿色环绕的座椅里品茶,是最得意忘言的时候。
喝茶时捧一本书,最是一种享受。茶和书相伴,茶和书的那种缘分,是学会喝茶之后的一种新体验。茶能醉人,而且醉得入神入心。茶醉之人在茶韵里愈加显得飘逸而脱俗;但书却醒人,人在书香里愈加显得清纯而放达。在书香茶韵中潜入心扉的深处,抛开浮华躁动之心,以坦白和真诚之心,无事空闲时,看看自己喜爱的文墨,品味人间之真味。其实每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本书,它记载着自己走过的漫长人生路的酸甜苦辣咸,成功与失败,幸福与悲伤,记载着曲折、坎坷,饱经风霜雨雪丰富的经验和生活阅历,是厚实的文化积淀。品茶时,常常会于不经意间打开自己的这本人生之书,细细翻阅,能重新看出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美丽人生诗篇,当然,也会读出一些很使自己遗憾追悔的片段……
作家周作人说过:雨天,在瓦屋纸窗下,写诗、饮酒、品茶,可抵十年尘梦。
诗人余光中写道: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这时候鼓琴、咏诗、下棋、品茗,是一种安慰。
其实,生活中任何一种不美满的情境,只需要换一种心态,就是人间晴天,就是千载难逢。
所以,生活中一定要留出喝茶的光阴。正如苏东坡所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