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三篇是献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
(一)《看不见的收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古董版画收藏爱好者,赫尔瓦特,他写信时落款喜欢写上“退休林业官员兼经济顾问,退役少校,一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在1914年战争开始前他便喜欢收藏古董版画,而且对画作的价值有异乎寻常的鉴别能力和精致不凡的品味,在半个世纪之前就以较低的价格从古董商手里买走了许多好画作。尽管在古董商眼里那是“极少的钱”,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他能攒下的所有“铜板”。
战争开始后不久,赫尔瓦特的眼睛便失明了。他无法去参加战争,他的唯一乐趣就是每天散完步后,把他所收藏的画全部拿出来,按照几十年来不变的相同顺序,挨个儿摸一遍。
由于他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购买收藏画,再加上战争使得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超出人的想象,他的退休金就连两天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家里变得一贫如洗,一无所有。
为了维持生计,他的妻子和女儿只得想办法变卖他的收藏。虽然他的收藏品价格在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但由于货币贬值的速度超过了收藏品升值的速度、超过了买主把钱送来的速度,因此,当货币到手时往往已经几近废纸,于是他们的生活便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窘迫状态,并进而陷入了“卖掉价值连城的收藏——货币贬值——入不敷出——再卖掉收藏——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
然而这一切赫尔瓦特并不知情。为了不让他发觉收藏已经被卖掉了,每卖出一副画,他的妻子和女儿都要在原来的画框上夹上一张复制品或者与被卖掉的画在触感上基本一样的白纸。
赫尔瓦特对这些作品的热爱超过了他自己生命,尽管他的眼睛看不见,但这些画作他早已烂熟于胸。每天散步后抚摸一遍收藏的画作,已经成为他生活和生命必不可少的仪式。他按照顺序,凭着记忆和想象在头脑中逐一与这些画作进行一场精神上的约会。每到这一刻,他的脸上便会洋溢着无比幸福的表情,已经失明的双眼也仿佛熠熠发光。
“这时他的手颤抖地抚摸着空荡荡的画夹——这一幕令人不寒而栗。在战争年代,我头一次在一个德国人脸上看到这样纯真而完美的表情!他旁边的带着惊骇的面孔的妻女,像极了他那副蚀刻画上的来此瞻仰她们的救世主的女性形象。站在被挖掘一空的坟墓前,她们的惊慌中满是虔诚,又怀有极度的喜悦。她们,穷苦的她们,似乎也被老人孩子般的喜悦所感染,喜忧参半。这个场景是我见过的最动人、最美好的。”(88)
幸耶?不幸耶?
(二)《旧书商门德尔》
一如书名,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收售旧书的书商,名叫雅各布·门德尔,犹太人,驼背,个子矮小,须发花白,其貌不扬。
他每天都坐在维也纳上阿尔瑟大街的格鲁克咖啡馆,沉浸在书的世界,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知无闻。谈话声、脚步声、桌椅的碰撞声、甚至“着火了”的呼喊声都无法将他从书的世界吸引出来。
门德尔的记忆力惊人,他的大脑就像一部精密机器,精准地记得每一本书,不管是刚出版的,还是两个世纪以前出版的,他都能准确地说出书的出版地、作者、价格、装帧、插图及影印附件。
“雅各布·门德尔从不会忘记任何一本书的名称,任何一个数字。他知道书本中的每一株植物、每一条毛虫,对变化不拘却又永恒存在的宇宙中的每一颗星辰都了如指掌。他对每一个专业的了解比本行业的专家们都多;玩转图书馆,他比图书管理员更在行;对存书情况,他比书行的老板更清楚。”
他这种惊人记忆力秘密就是“集中精力”。这似乎也暗示,我们绝大多数人记性不好,其实不过是精力和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已。
也正因为他将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书上,因此除了书之外,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他不抽烟,不赌博,不调情。饮食也极其简单,早晚一杯奶,两个面包。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书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他本人并没有活着,只是眼镜片后面的那两只眼睛活着,它们孜孜不倦地用语句、书名、人名供给给那神秘的大脑”。
他与普通人唯一相同的就是还保留着七情六欲中的其中一条——“虚荣心”:当有人跑遍无数地方、问过无数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他这里迎刃而解的时候,他感到满足而快乐,感到他是被人需要和尊重的。
当然,他也受到格鲁克咖啡馆的尊重,每天坐的桌子成了咖啡馆的保留席位,因为来找他求教的人通常会点些吃喝的东西,顺理成章地也成为咖啡馆的顾客。
他成了咖啡馆的一部分,早上七点半准时到来,一直坐到打烊才离开。咖啡馆的老板史坦哈德每天早上都会亲自到他桌前问候他,清洁工老婆婆斯波希尔太太给他洗大衣、缝纽扣。咖啡馆还替他保留信件、代订书籍。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战争的到来而不复存在。
只是,不问世事的门德尔并没有发现周围的一切变化,他只是奇怪为什么付费预订了杂志《法兰西图书通报》却迟迟收不到,还往法国寄明信片去询问此事。他并不知道,从一九一四年开始奥法两国已经中断了通讯,英法俄德几国之间在激烈交战。
直到有一天,他被警察逮捕了,还为警察打扰他正在读一本重要的书目而愤怒不已。他并不知道,他寄往法国的明信片和他的俄属波兰裔出身在这敏感时期即将令他身陷囹圄。
最后他被送到集中营关了两年。在这两年中,他没有钱,失去了挚爱的书籍,在一群冷漠、粗鲁、大部分是文盲的人群中,经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
“他就像是鹰失去了翅膀,不能再飞翔。世界从疯狂中清醒过来,他渐渐明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最没有意义的、多余的、不道德的行为,莫过于把那些无辜的、早已超过应征年龄的、已经将异国视为家乡生活了多年的平民们圈进铁丝网中。他们没有及时逃跑,是因为他们相信连古斯通人和阿劳坎人都崇尚的优待客人的律法。然而在法、德、英,在这些丧失理智的土地上,人们却荒唐地犯下各种反文明的罪行。”
这也是作者借门德尔的眼睛和心对那场灾难的控诉吧。
机缘巧合,门德尔之前一些很有名望的顾客不断地给他写信,其中几封从格鲁克咖啡馆转送到了集中营,落到一个颇具善心的上尉手中。他准许门德尔回信,去请求这些有名望顾客为他说话。
于是,在被关押两年之后,一九一七年,门德尔回到了维也纳。
然而两年的集中营生活彻底毁了门德尔,他引以为傲的记忆力不再。他不再是人们景仰的图书宝库。他行动迟缓,眼神呆滞。
他依然每天都去格鲁克咖啡馆,不过他已经不再是咖啡馆的骄傲。从一九一九年咖啡馆的主人变成了弗洛瑞安·古特勒之后,门德尔的处境进一步变糟。
由于战争导致的通货膨胀,门德尔的最后积蓄几乎变成了一堆废纸。他的顾客也散落各地。门德尔的处境每况愈下,最后穷困潦倒到几近食不果腹的地步。在连续发生了几起面包失窃事件后,门德尔被彻底赶出了咖啡馆。
不久,门德尔因肺炎高烧离世。
上面两篇故事都反映了战争对人的命运的捉弄和摧残。和平年代,普通人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尊严而体面地活在世上。一旦爆发战争,普通人的所有一切便会化作炮灰,“小人物”的生命尚不如蝼蚁。
拥抱和平,反对战争,一直是二战结束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共同的呼声。战争是反人类、反文明的行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场无可比拟的灾难。它毁掉的不仅是生活,还有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人类文明的进程。
(三)《勒波雷拉》
与上两篇不同,《勒波雷拉》描写的是“小人物”那算不上爱情的“爱情”——卑微的、低到尘埃里的、朦胧而模糊的、胆怯的爱慕。
勒波雷拉的教名为克蕾申琪娅·安娜·阿罗伊西娅·芬根胡贝尔。是个私生女。从一出生便被遗弃,由村子里的人当作推卸不掉的累赘养大。
或许因了这样的出身,克蕾申琪娅的心智和情感没有得到有效而全面的发展。她不通人情世故,反应迟钝,表情冷漠,行动迟缓僵硬。从来不笑。被视为怪物一样的存在。
她唯一的乐趣便是攒钱。每到月底,她都会把她操劳所有的票子反复抚平后,放到一个做工粗糙的黄色雕花小木箱,这个小箱子“囊括了她活着的全部秘密和意义”。
她从十二岁开始便成为受雇做粗活的女仆。因为出色的韧性和犟劲儿被推荐到一家客栈当厨娘。在她37岁那年的夏天,一个职业女中介发现了她干活儿时的这种不惜力气的疯狂劲儿,许诺她双倍的价钱,将她带到了维也纳。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她出生并长大的蒂罗尔山区。
克蕾申琪娅到维也纳后,在一位男爵家做女仆。
男爵浪荡成性,负债颇多,娶了一个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富有的工厂主的女儿为妻。这场草率的婚姻造就了两个不幸的人。因为家庭生活不幸福,男爵夫人的脾气一天坏似一天,家里的仆人更换频率如走马灯一般。
而克蕾申琪娅因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秉性,对身边人和事麻木而冷漠的态度,反倒在这个鸡飞狗跳、鸡犬不宁的家里长久地呆了下来。
因为一次人口普查登记的需要,男爵将克蕾申琪娅叫到跟前,询问了她的来历,说起曾在她的家乡打猎,末了还模仿她家乡山民们的粗俗做法,在她屁股上打了一巴掌。
在克蕾申琪娅近四十年的人生中,还从来没有被这样亲切地对待过。男爵的这一巴掌就像在克蕾申琪娅愚钝、沉默而麻木的心灵之湖中投入了一块小石子,激起了一层涟漪,而后这涟漪缓慢地扩散开来,唤醒了她沉睡多年的内心情感。
不过,就算克蕾申琪娅如何地不通男女之情,她也知道,男爵的亲昵举动并不是对她有那层意思。她在心底对男爵泛起的那点涟漪,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如同一条狗,在周围所有的两条腿的人类当中,忽然有一天蓦地辨出其中一位就是自己认定为主人的那一个。从这一刻起,它便乐意跟他东跑西颠,摇着尾巴或者以叫唤来迎接这个命里注定主宰它的人,心甘情愿地对他百依百顺,温顺地跟随他的每个脚步。”
从这一刻起,克蕾申琪娅的生活乐趣便从攒钱转移到全身心地为男爵服务上来。男爵也乐得享受这种服务,把他的事情交给克蕾申琪娅打理,偶尔也会把他不要了的戏票及其它不值钱的小玩意儿顺手赏给克蕾申琪娅。
克蕾申琪娅对男爵的忠诚和死心塌地不仅表现在对男爵的事情格外用心,对男爵的服侍格外殷勤,而且在男爵夫人去疗养后,她格外殷勤地安排男爵带不同女人回家过夜的各种事情,并从中得到快感和满足,也因此而被冠以“勒波雷拉”之名。
她对男爵的这种原始而笨拙的痴迷发展到最后竟然使她巧妙地制造了一场看上去非常意外却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自杀事件——男爵夫人煤气中毒身亡。
由于她一贯表现出来的笨拙、愚钝、麻木、冷漠和僵硬,使得任何人都不会把她同这次意外事件联系在一起。
除了与她联系较为紧密的男爵。一想到“勒波雷拉”竟然能够置男爵夫人于死地,而且还有以此向他邀功献媚的意味,他就感到芒刺在背。
终于有一天,他通过新找来的男仆寻了个借口,辞退了勒波雷拉。
第二天,勒波雷拉从多瑙河桥上跳了下去。
她在离开之前,把她最为珍视的黄色雕花小木箱趁男爵不在的时候放在了男爵的书桌上,里面有她活着时的“全部秘密和意义”。
对于旁观者来说,克蕾申琪娅也许就仅仅只是一个可怜的路人甲,她的事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悲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淡忘,仅此而已。
如若置身其中,或者换个角度,感受或许又有不同。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被无条件地爱过,那TA的内心会缺乏成长壮大需要的充足养分,从而变得孱弱而无力,无法支撑TA以后的情感和意志。当遇到来自外界的一点点算不上好意的“好意”,就会迫不及待地抓住,就像在大海中游了很长时间已经筋疲力尽的人抓救命稻草一样。为了抓牢这一点点好意,TA会不惜放低自己讨好他人,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