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周丽媛老师写的《书写自愈力》,再次受益匪浅,内心升起一股全新的力量,谢谢她!也谢谢从未放弃过自我成长的自己!
在回顾篇中,周老师带我们直面伤痛,开启疗愈之旅,引导我们分别回到成年早期、青春期以及儿童时期,练习与每个时期的自己对话,我感觉这个章节写得特别有意思,也在这里面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多年累积的伤痛,就在那一刻,我深深地读懂了自己的不易,原来我的内在小孩引导我走了那么远的一段路,这一路走来,我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她。她是光的统领,她是爱的化身,我终于体会到,即便这世界就剩下我一人,我也还是有她相伴,我也照样不孤单。
成年早期我们面临的是爱与丧失的议题,需要学会如何真正地告别,其中包括与恋人或是至亲。在告别的环节,我们要把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最想表达的情绪,通过文字对那个重要他人讲出来,也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象他会怎样回应我们~在内心里真正地朝他挥挥手,说一声再见!
青春期最重要的核心任务是独立和建立亲密感。心理发展五大任务是独立,自我认同,亲密,身体稳定性和认知发展。如果这五大任务发展得很顺利,那么在成年早期,我们就能够顺利地进入亲密关系,组建婚姻家庭,并且在事业上稳步前进。
回顾儿童期,作者提到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恋理论。又分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合型依恋)
婴儿的依恋类型取决于0-3岁时与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的互动,如果妈妈的内在很稳定,那么孩子大概率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依恋类型会代际传递。
观察身边发生的很多事例,我们可以看见,那些容易在亲密关系里出问题的人,通常是回避型依恋(情感疏离者)或矛盾型依恋(情感痴迷者)
而上面提到的混合型依恋就是既疏离又痴迷,行为表现比较混乱,没有规律可言,这种情况的成年人,通常在幼年时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例如小时候很害怕父母,对父母有许多恐惧。
了解了这么多理论知识,我终于清醒地明白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坏人,只有未被好好爱过的人。
学习,是最好的转运!
感恩宇宙!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27219/2a247ef731dc734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