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祥云金光闪,地上修房在架版。”
小时候,家里每一次修房造屋都有人吼上一段,我只记住了这句话。泸州老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修房多是土墙,把泥土夹在两板木板之间,用竹子做板筋,用杵捣坚实,层层叠加,就成了一面墙。
1973年,爷爷要把大儿子一家三口分出去,我父母开始第一次修房子。
爷爷家对面的小山坡本来是一片坟地,挖掉一二十个坟头平整之后就成了地基,一共修了三间茅草房。客厅(老家叫堂屋)和卧室(老家叫房圈屋)是同一个高度,客厅右面下三个台阶则为厨房(老家称为灶房),厨房和客厅都开上大门直通坝子(用于晒粮食),卧室有窗,三间屋相互贯通。
据说,修这三间草房不但花光了全家人的积蓄,我父母还欠债几十元,我舅舅免费干活儿还不算在其中。由此可见,那时候穷到了什么地步;反正,父母和爷爷分家的当天晚上就无米下锅。
房子下方的山脚下当年还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坟墓,我小时候在坟墓前的石砌矮墙里见过好多骷髅头,有敲碎的,也有完整的。晚上回家,在房子左侧的堰塘槛上常常能看到房子外荧光闪闪。
就在同一年,父亲在厨房右边搭建了一间小屋,作为养猪的地方(称为猪圈)。等到1974年年底(同年我弟弟出生),家里竟然杀了一头猪,一半留着自己吃(满足一家人一年的肉食需要),一半作为“毛猪”交公家。
我上小学的时候,农村政策调整,农民家里开始有余粮了,父母亲在卧室左侧又修了一间屋,作为家里的粮仓和杂物间。
又过了两三年,我和弟弟长大一些,不能总和父母挤在一间卧室里,父母决定再次扩建房屋:在厨房右侧正式修了一件屋,作为两个儿子的卧室;在这间卧室的背后搭建一间低矮的房子作为猪圈。
1981年,老家土地包产到户,家家都有了自己的田地,农民变化很显著。
慢慢地,随着家里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开始为两个儿子今后成家立业做打算,计划修一处大宅子,两个儿子未来成家后一家住一半。于是,在1985年前后,父母来了一次彻底大修建:在粮仓正面再修两间屋,一间正对坝子(晒场)作为对外营业的诊所和药房,另一间分为楼上楼下,楼下养猪单独一个门出入,楼上住人从药房进入,药房开一个后门方便病人来访;同时,自己造瓦窑烧瓦盖瓦房。
那段时间真是热火朝天:房子右下方的一块水田放完水后专门用于做瓦晒瓦,房子对面爷爷家旁边的竹林挖窑烧瓦。记得烧瓦的时候,火光熊熊,湿漉漉的树枝扔进窑洞就能马上燃烧起来;不用说,舅舅又是干活儿的主力,不知道从他家里挑了多少柴火过来。
那几年家里变化太大了:房前栽种柑橘几十株,一年的桔子产量上万斤;房后栽种药用栀子,栀子花开的时候很远很远就能闻到香味。除了种植业,父母还尝试养殖业,养牛、养蝎子、养长毛兔。我的初中同学到我家聚会,总是离不开兔肉。
1987年,我上高中了,家里开始养猪;那一年,家里竟然卖了58头猪。随后,父母再次修建:用围墙把果树全部围起来,正对堰塘的地方修建围墙大门。这一次,不再是土墙了,用的全是红砖。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21253/076508c87dce352d.jpg)
1990年,当我考上大学,父母亲开始想:大约两个儿子都会离开农村,不能再修房子了,要考虑考虑以后如何在城里安家了。1992年,我弟弟也考上了大学,从此,父母彻底不再修房。
到了1995年,弟弟大专毕业后想留在成都。为了弟弟能够把户口落在成都,父母一狠心就在成都买了一套58平米的房子;那时候成都的房价580元/平米,分三年付清。等到1999年我买房,父母亲再次资助,房价变成了970元/平米。
2003年春节,父母亲决定到成都带孙子,一人带一个(我儿子准备上幼儿园、弟媳妇即将生孩子),就在成都养老;在奶奶的要求下,老家的房子卖给幺叔,处理掉所有家产,直接搬到成都(居然没留任何退路)。
2005年,幺叔决定把瓦房拆掉修成楼房。
如今回老家,我能看到的,只有房子左侧那四株香樟树,最小的一株一个人也无法合抱。那是当年父亲手栽,至今快五十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