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妈妈是一项事业,是一个过程导向,不是目的导向。当妈妈的头几年,大都没睡整夜觉,大都有过一段时间精神不济,内心失落,大都把家庭当成主战场,工作当成后方战场。所以经常有关于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的各种唇枪舌战和争议。这个问题是个严肃且需要好好思考才能回答好的问题,以后我会与大家一同探讨。
坦言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没请阿姨,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帮忙,全靠树妈我一个人拉扯孩子。一天24小时 on call,无休,刚开始的那阵,娃白天睡两觉,一觉才不过半小时,这边饭还没到嘴,那边就已经哇啦哇啦找妈妈了。唯一休息的是小家伙晚上8点半-9点入睡后的那段时光,但为娘实在也想睡觉,一头倒载在床上,那个舒服,那个爽。真想一觉睡个几天几夜,但照样,夜里听见点声音,就条件反射似的找娃,要知道他夜里睡觉不怎么太平,似乎他在睡梦中就在修行乾坤大挪移,从床的这头睡到那头,四脚朝天,只留一小部分给我。我小心翼翼的挪开他的小胳膊、小腿,他稍微动了几下,我佯装入睡,他别过头去,自顾自的又香甜的睡下了。借着外头微弱的灯光,我看着他熟睡的脸,安心的闭上眼,心里没有为这种打扰发怒,却是美美的。
同时,晚上九点或九点半,幸运的情况下,属于妈妈自己的时间终于来了。在昏天暗地忙了一天后,我会时不时给自己提个醒,除了带娃,我应该做点别的什么。娃睡了,我不是拿起ipad追各种剧,也不是拿起手机刷微信,而是想想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之间有什么不同。除了身宽体胖了点,除了重心不同,工作内容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我会问自己喜欢当下的状态么,享受么?如果喜欢,那就做下去,如果有所迟疑,说明内心还是有某个小鹿在乱跳,我不满足于当下的状态。不是觉得闲的没事干,而是我觉得人生需要总结,每个阶段都如此,总结的人生才过得富足,也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在日记里写过,pls inspire and discover to let him go easy -- to my dear baby
让他长成如他所成长的样子,启迪和发现,不强迫,不打压,给他自由让他了解世界,了解父母,了解自己的身体,继而了解自己的心理;设置界限让他拥有自由,拥有对想象的自由,对创造的渴望。
同样,这句话也对我很受用,孩子需要启迪和发现,为人父母们也需要在生活中获得启迪并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要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
于是,我开始了一段段的回顾,与大家分享树妈的2014。来,大伙儿也回顾下你的2014、2015、2016。
2014,在各种折腾打磨中有所历练。那是一种属于天真自我的释放,勤奋背后的自我谦卑和认可。
1
说不上时间与自己的关系是什么?白驹过隙,光阴荏苒,有些人正在改变,有些人原地踏步……
2014,在诸多设计方案中推敲选择,在诸多设计稿纸间熬夜徘徊,偶尔一个电话就让工作计划惊慌失乱。但仍然不依不饶的做下去,书本上说的设计无偏见只是个冷笑话,纠结了诸多行动者关系的设计怎么能够脱离利益和主观喜好的判断。
2014,不断成长的一年,到底是在各种折腾打磨中有所历练。一个周期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有些疲惫,但收获的喜悦却令人动容,忘却前嫌。那是一种属于天真自我的释放,勤奋背后的自我谦卑和认可。骄傲自大有些可怕,但人天生还是要有些适当的骄傲感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2014,我了解到设计与哲学、文学、艺术……息息相关,学习设计,深入的学,需要懂得许多相关的知识,不是技巧,而是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14,我开始学会使用微信,初衷在于免费的信息发布工具,发的少,看的多。但我终究不是个手机依赖者,不会将手机一直揣在跟前,少了心痒,不看空落。适时的冷落快餐、大数据文化,可以惬意舒畅,人格更加冷静、快乐些。
2
2014,我认识了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搜寻了和他有关的诸多文字、视频信息通读了一遍,每每听到他的演讲视频,便忍俊不禁,只需看他一眼,就自然而然笑意盈盈。有人叫他罗胖子,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胖子心宽体胖,为人善良而有智慧。他富于正义感,善于自省,精于演讲,逻辑清晰,只言片语间捣鼓出一箩筐事实,叫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不觉陷入自觉的神游中,让人回味无穷。这样一个人,锅盖头,圆框眼镜,短胖截的身板,两手背后交叉来回踱步,高中肄业,当过新东方英语老师,办过培训班,如今搞起了锤子手机,锤子的定义是一锤定音,从用户界面体验优化入手。许多人说他善于自我营销,在锤子销售的半年多时间内,有诸多非议。12月份,他发布了最后一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今后决议以CEO的形象进行演讲,而不是罗永浩。
情怀大师和工匠精神的罗永浩©互联网3
2014,我读了《博尔赫斯大传》、《康德传》、《建筑师赖特传》……小时候读书甚少,家里也没有那种读书的自觉和条件,如今看到书就觉得十分精贵,对书存在一种渴望和深沉的饥饿感。读书渐多,也愈觉得读书是件美好而愉悦的事情。读书不必全然有用,一些书看似无用,却受益无穷。 我开始体悟学生时代图书馆匾牌上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人物传记引人入胜,没有故意的粗制滥造,有的是经过考证的事实,或者更愿意当成故事来倾听,人物家喻户晓的背后隐藏着前世今生的遭难和坎坷,其中有亲情的严苛、断裂,爱情的温暖、渴望背叛、隐忍和绝望,友情的失落……主人公的童年经历无一例外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关键至极,家教尤其如此。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一生受着爱情的折磨,从最初的红发女郎诺拉.郎厄开始,之后经历了几段婚姻,他有过风光岁月,也有过狼狈不堪,晚年失明,他不得不依赖他的妻子处理一些事务,他需要陪伴。
博尔赫斯和他的妻子玉哲学家康德20多岁时有所放纵,30多岁收敛心性,关注身体,过着极为有规律的生活,经历了众多人的排挤和异议,一生不肯离开居住地哥尼斯堡,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社会观察家和生活家。他认为哲学是一门学会如何生活的智慧,哲学并非只是学习相关学问,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建筑师赖特一生致力于建筑,未曾怀疑,从设计到教学,他都一一践行,坚持不懈,几次大火也改变不了他执拗的个性,他是真正的行动者。书本有些厚重,沉甸甸放在手上,像熟透的果实,阅读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大师,酣畅淋漓之余,随着悲喜情节一惊一乍之时,剩下的尽是思考。
建筑大师赖特©互联网4
2014,我开始关注设计师的婚恋问题。有人说,同行之间联姻不是明智的选择,两个人需要异同,其中一人要更顾家些。有人说,要嫁就嫁建筑师,要娶就娶建筑师。在社会学上,存在一个婚姻的梯度选择说,意指两个人之间的搭配存在一个梯度,一轮轮匹配过后,剩下来的就是剩男剩女。确切的说,它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甚而演变成了偏见和标签。毋庸置疑,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恋爱和婚姻。但个人成长不同,恋爱基因不同,有的人早恋爱,有的人晚恋爱,合适的机缘也不同。恋爱和婚姻都需要习得,不是天生就会,天生就成。
电视媒体每天都在播放和都市婚恋有关的主题剧,真实而惶恐。面对现实,认识自己,时常和心对话,保持自我,爱情就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爱情、婚姻速成就像这个时代的节奏,快餐、速配和标准化,缺乏人情味,最贴近人心、最生动的感情添加到爱情和婚姻中,相信爱情和婚姻会美好。许多设计师们加班加点,感慨无暇谈婚论嫁,但年事已高,不得不抓紧,家里急的慌,于是相亲、联谊成为闲暇中必须要思考的要事。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说的是人生轨迹的分段叙事法则,有些事可以以后做,但有些事现在做要紧,错过了就错过了,似乎这更加针对女性些。现实中单身女性设计师面临的压力比男性设计师要大很多。它具有一定的道理,因而女性需要积极主动些,没有机会需要给自己创造机会。
另外,社会也要克服对女性设计师的刻板印象,她们活泼生动、浪漫,不要片面的判断一个人。人具有某些共性,女性如此,男性如此,都有某种对家、需要和被需要的需求和愿景。2014年末尾,不妨冷静下来认识一下自己,再温暖的回归现实,而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什么要将它称为愿望,它可以成为现实。我们对身边爱的人、对家庭的坚守,一如对自己热爱的工作的坚守一样,都需要某种定力、勇气和意志。这是人有所成就的品格,也是我们需要珍视、热烈追求的气质。
5
2014,我看过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死亡诗社》、纪录片《尘与雪》……国内、欧美、韩国,电影引领你跨越国界的障碍去认识世界的多样,眼界更加宽阔,你更加懂得生活的趣味和丰富性。我是电影面前的泪人儿,那是感动的力量,想来我也是性情中人。带劲儿的电影不会让你抱着一堆薯片一直啃,而是舍不得做任何干扰视听的事情去破坏观影的感觉。电影不光在于视觉影像、特技和情节,更在于故事叙述的能力,前叙和倒叙均可,故事流畅,不让人拆穿,台词平实却不浮夸,心声笃定,主题突出,一部电影说明了一个道理或几个道理,或者不讲道理,只是纪录,但你可以悟道,那也是好电影。电影形式有许多,不必然挑挑拣拣,只需沉浸其中感受并且领悟。或者你也是个电影人,所以你有的观点,你有你的视角。只不过别人付诸于实践,而我们只存在脑海,不令其出。
尘与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