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些相关断舍离的文章,总是看不透,总觉得没有那么多理由或者说没有动力,去断,去舍去离。
这几天看了断舍离创始者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才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什么是断,什么是舍,什么是离。
断舍离基础篇断舍离的心灵篇,则是断舍离的提升,即通过断舍离得到一种能力——俯瞰力。
断舍离心灵篇基础篇的干货很多,很多实在具体的内容,直击内心。
心灵篇的提升,更在于一种俯瞰力,在一种心灵的高处。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令“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同时变得有序、和谐。
清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主角是自己,时间轴是当下。
一句话,豁然开朗!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
“舍”的秘诀就是完全的以“自己”为中心,以“当下”做时间轴。
“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以下的情况。
当盘子里还要很多食物剩下时,我们大都会觉得“可惜”,然后把它们塞进肚子里。然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的胃当成了垃圾桶。
当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应该是“我”,而不是物品。
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清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和昨天say goodbye。
选择与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
这里不得不说,不仅是物品,包括生活,包括你的恋情、友情和婚姻等等。
利用物品提升自己,物品是自身的投影。
不管物品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足够强大。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折射出的自我形象。
通过断舍离筛选物品,提升自我形象,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清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断舍离的基础——
那就是与物品的相处方式。
和物品的相处模式搞懂了,便很好决定啦。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
方法就是——“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占满七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限量是五成。
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最低限度地放东西)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的也提升了品味。
清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断舍离的精髓: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家从“仓库”变为“住所”。
人成为了物品的“奴隶”
把房间比作肠道,丢不掉的东西堆积起来,越积越多,却只进不出,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便秘的状态,时间一久,一周不通便也成为了无所谓的麻痹状态。
可是麻痹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处理方法,问题迟早都是要解决的。
断舍离就是要彻底根除,从承认问题的存在开始。
直面物品,能够代给心灵的解放。
突破口: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
五一前收拾了两大包自己的衣服。包括穿了好几年的5、6件羽绒服和妮子大衣。并且去年冬天依然还穿的衣服。
但是当我整理好之后,原本的捐赠因故没有捐赠成功。就这样,这两大包衣服躺在后备箱,占据了后备箱的90%空间。
直到我真的把它们交出去的时候,我看到空空的后备箱竟然如释重负。而且很幸运物品也因缘得到了妥善的处理。那些物品到了真正需要它们的手中。
真的心灵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从厨房一角开始,从当季的衣服,或者从一个抽屉,哪怕从一个钱包。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利用2小时,我整理了孩子的衣柜,3个大柜子2个抽屉堆积的满满的,几乎再放不进去任何东西。
当我下定决心的时候,我竟然收拾出了5大包分类的衣服。
当看到空空的衣柜,只有当季衣服的时候,那个兴奋,那个舒畅的心真的得到无以伦比的满足。
断——断掉那些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通过改变与物品的相处,人做了主语,那么一切就更好更快的决策啦。
物品折射自身,改变与物品的关系,也改变了与人的关系。
那些已经躺着很久,不符合今天自己的衣服,鞋子,杂物,统统可以决策啦。
那些令人纠结,越来越疲倦的感情,尽早决策,尽快舍弃。
那些令人尴尬的友情,或者说维持很累的情感,不要也罢。
那些不断推送广告的订阅号,没有含金量的微信群,退掉罢了。
那些手机和电脑上下载的各种同类APP,各类视频、照片等,真的该删除一些啦。
那些网盘里躺着的没有用过的资料,占据着巨大的空间,真的也该清理啦。
…………
和昨天say goodbye!
做永远全新的自己!
清空“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