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归牧图》是一幅很有趣的古代风俗画,充满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它的作者是南宋画家李迪。
画中描绘了风雨骤来,两个牧童急急忙忙骑着牛往家赶的情景。
风雨归牧图在这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面中,画家都选取了哪些内容作为绘画题材呢?
首先,一棵粗大的柳树向水中央倾斜生长着,正好处在顶风的位置,力量对冲。
而树干粗大,枝繁叶茂,给人一种十分稳定的感觉。
沿河岸向左,山坡上长满了杂草、灌木,被风吹得向右倾斜着。
岸边,两头健壮的水牛正顶着风往家里赶。
风雨归牧图·局部走在前面的水牛更高大些,他一边走一边回过头来,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好像在对落在后面的水牛说:“别慌!我在这等着你呢!”
牛背上的牧童呢,正尽力地弯下腰,被风吹得只能眯着眼睛。
他右手扶着斗笠,左胳膊下紧紧夹着牛鞭,裸露的小腿,肌肉紧绷着,一看就是在用力的夹住牛背,不然很容易被风吹下来。
牛和孩子,一个向前,一个向后,形成了方向和力量上的冲突。
风雨归牧图·局部再看后面的一牛一娃,小牛瞪着惊恐的眼睛,撒开四蹄狂奔,拼命想要跟上前面那一只。
大概它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大的风雨,内心正害怕着呢。
两头牛的眼神交流,恰似母子。原来动物也有这般温情。
而小牛背上的牧童呢,正倒跪在小牛屁股的位置,张着嘴呼喊着,眼里流露出焦虑的神情。
顺着牧童的眼神看过去,原来是他的斗笠被风吹跑了,掉在了地上。
小牧童急得不行!追赶斗笠呢,牛正向前跑着,无法立刻跳下来;可是不去赶紧捡斗笠的话,这么大的风,眼看着就被吹得无影无踪,这可怎么办呢?
画家将小牧童的紧张焦虑、不知怎么办才好的神情,画得实在生动有趣。
这一牛一娃,又是方向和力量上的一前一后。
你看,画中的场面虽小,内容和情绪却很丰富。
再看整个画面,画家在表现风的时候,用树叶、树枝在风中摇摆倾斜的样子;牧童顶风低头的样子;斗笠瞬间被风吹跑的样子;牛尾巴在风中高高扬起的样子……这些细节都突出了风的猛烈与突然。
在表现雨上,则略为含蓄:
风雨归牧图·局部除了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之外,看看牛下巴和脖颈上的毛,都下垂着,好像沾了雨水一般。
再看那棵柳树。
风雨归牧图·局部柳树处于中景的位置,距离观者并不是很远,却显得雨雾蒙蒙。树干也仿佛被水冲刷着,一副湿漉漉的样子。
《风雨归牧图》是一幅表现民俗生活的立轴画,当初应该是被作为屏风,或直接挂在厅堂上的。
当人们来来往往,抬头看见这幅画,凝神观赏之时,估计也是要被这妙趣横生的场面吸引,忍不住莞尔一笑吧。
最后再说说这幅画的尺寸。为什么一定要介绍尺寸呢,因为我们通过手机看到的画面是缩小了的,与直接看到原图时,在视觉感官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只能自行脑补一下了。
《风雨归牧图》为绢本淡设色画,纵120.4cm、横102.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