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良臣

作者: 缪斯之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17 04:04 被阅读0次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闻彦博前去查办,但闻彦博并没有查出魏征有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问题。
  
  闻彦博向唐太宗汇报说:“魏征作为一个大臣,行为有一些不检点的地方,在一些细节上不注意避嫌,以致遭到别人的毁谤,这也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唐太宗便派闻彦博去嘱告魏征,让他以后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
  
  几天后,魏征去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古书上说,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君臣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合作。如果君臣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为臣的专门在检点自己的行为上下工夫,处处谨小慎微,那么这个国家要想兴盛就很难了。所以,对于您要我检点行为的训示,我实在不敢遵从。”
  
  唐太宗听后,觉得魏征所言很有道理,连忙说:“爱卿言之有理,是朕不对。”
  
  “我有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做忠臣,而要让我做良臣。”魏征拜谢说。
  
  “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唐太宗不解地问。
  
  魏征回答说:“所谓忠臣,虽然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得到忠臣的美名;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连声夸赞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个君主,只有多采纳一些建议,才能耳聪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唐太宗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又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短处,因而就一天比一天昏庸;而明君能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因而就能越来越明智。我愿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们的谏言,努力做一个明君;而你也要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啊。”


相关文章

  • 忠臣与良臣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

  • 唐史读后——忠臣与良臣

    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

  • 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1六正之臣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

    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1六正之臣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 题文诗: 人臣之术,顺从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合, 位...

  • 【良臣与忠臣——有点意思的历史198】

    【良臣与忠臣——有点意思的历史198】 唐朝的魏征因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称为“一代名相...

  • 2019-3-7(和臣不忠,忠臣不和)

    忠臣不和,和臣不忠。 作为领导,总是喜欢听话的人。但是,作为领导也需要提醒自己,忠臣不和,和臣不忠。 忠臣,是指只...

  • 萧望之:防止对手的陷害 | 资治通鉴

    萧望之:防止对手的陷害 | 资治通鉴 《韩非子·有度》:“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 奸臣与忠臣之间...

  • 《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九十三

    九十三、做良臣不做忠臣的魏征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叫魏征的...

  • 《孟子》感言集之182:良臣民贼

    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告子章句上下》,其中对于“良臣与民贼”颇有感触:今天认为的良臣,其实就是过去残害百姓...

  • 國學漢字

    【國學漢字】 【词语】婪沓 【读音】lán tà 【释义】贪婪。 【出处】《新唐书·叛臣传下·李忠臣》:“忠臣资婪...

  • 《国语》之一百九十八

    史黯论良臣 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将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忠臣与良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gp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