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云端共读有感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参加这一期的云端共读是因为我本身就有对“阅读、思考、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做法”的困惑。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言“很多老师说‘读思达’教学法不就是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吗?”我就是那很多老师中的一员。但,对于这一人人都在用的“方法”,却实在是毫无任何操作套路,遑论成就感。
读完了王胜男老师发在群里的学习资料,我开始期待三位领读老师的分享。两个小时的云端共读结束后,我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且不说对于这一教学法的理解与吸收到了什么程度,单从三位老师的分享中,我就看到了读书的三种状态。我以为他们的分享恰恰分别对应了此次共读主题《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中的阅读、思考、表达。
1.读书,就是把书读薄(对应阅读、思考、表达中的阅读)
陈六一老师在读余教授的这篇论文时,始终把关注点聚焦在自己所任教的数学学科上,并在其中深挖。通过例举作者在文中的的表达所对应的数学中的表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在浩瀚的知识阅读中聚焦、提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真正服务且提升自己的教学?陈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2022年颁布的《新课标》也提出了学科阅读,打破了人们对于“阅读只是语文的事”这一认知局限。数学如此,那么其他学科呢?我很快就由陈老师的分享联想到了自己也兼任的《道德与法治》《美术》学科,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思考、表达又该如何具体体现呢?我还需要细致思考。对于余教授提出的“读思达”这一面向所有学科的教学法(通法),陈老师也就数学用公式进行了表示即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
2.读书,就是把书读厚(对应阅读、思考、表达中的思考)
付海亮老师是我们小语课程组的组长之一,之前也听过他的许多分享。此次的共读更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善于把书读厚的人,从他把“阅读、思考、表达”三者的线性关系解读成闭环关系即可觉察。讲座时的举一而反三、由此而及彼时更体现了他在阅读《论阅读、思考、表达的教学意义》这一论文时的追问、探寻与思考。针对文本中的不足,他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对于感觉有分歧的观点,他博采众长、对比罗列并关联自己的实践再次进行梳理归纳。他在沉浸的阅读中深度思考着每一句表达,既从中印证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又不断地提出自己新的理解与观点。即使对待权威也不盲从,而是以批判性的态度吸收,真正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读书态度正是得益于他平时广博的阅读,也得益于他丰富的阅读教学经历。一个热爱思考的人,阅读,也是思考。
3.读书,就是把书读活(对应阅读、思考、表达中的表达)
以最近正火的chatGPT为导入,何其钢老师通过摘取余文森教授的几句金句为我们解读了他的读书心得。对于何老师而言,书,是拿来读的,更是拿来用的。他把书本知识读透,付诸实践,进行创新与拓展之后的再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这一俗世至理。
在这个知识宇宙大爆炸,人人都在争相学习的时代,如何确保学有所得、学有实效?他用余文森教授的“能够表达出来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作出了回答。作为成人的学习,除了一味地吸收,我们还必须有适量的输出。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练习弹钢琴,就应该演绎一首完整的曲子;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练习书法,就应该创作一幅真正的作品;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释放自已学习的信号,就应该后续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明确具体,一语中的。
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输出)也不是只有课堂发言一种方式。从何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学生的无限种可能,只要我们敢想肯做,勇于尝试,与时俱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只是被惰性知识填满,却不懂在现实中如何变通。
总之,阅读、思考、表达是知识通往素养的三道必经的程序和门槛,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己必须先经历的遭遇与跨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