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粄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
清明别人踏青我看房
清明祭奠故人是对先人的思念,故人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生活安定,有稳定的事业、幸福和睦的家庭、舒适的住所……我们生活得好,是慰以故去的亲人最好的方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