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答上收到一个问题,提问的是位年轻妈妈,说她的丈夫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外遇,并和第三者有了孩子,丈夫不愿意离婚,问我应该怎么办。
对于婚姻而言,我个人认为有两条底线:
1、家庭暴力
2、出轨
前者侵害人身安全,后者违背结婚誓言。
所以,简单粗暴的回复是这样的:
搜集证据、起诉离婚、要求赔偿。
不过,我猜这么冷冰冰的回答,可能不会是她最想要的答案。
现在一个热点刷屏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我们因为孕妇当街家暴、女孩被前男友纠缠恐吓的新闻义愤填膺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三天。
但是,留给当事人的伤害与痛苦,可能会长达三年。
只是因为,她们没有找到对的人。
02
如果我们看新闻的时候,只停留在可怜事主,庆幸【还好我不会有这样的遭遇】的感官程度,三天后就忘记了,那么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毫无帮助。就像这位妈妈,遇到问题彷徨失措,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问人好寻求到一点慰藉。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故事时,再往后想一步,怎么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找到那个对的人?
只是想一想,都有可能会帮助你少去三年的痛苦,多一点快乐的时光。
03
前两天跟朋友讨论谈恋爱多久结婚最合适,我说一年足矣,朋友说不对,一年太短,应该两年,这样双方能更加了解。
相处时间长=了解程度深,这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但实际上是另一种自欺欺人。
了解一个人,是从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去观察、去分析、去比对,这个过程中关键因素不是时间,而是你的人际敏感度和比对模型怎么选。
我们经常说某某看人很准,这个某某肯定不可能跟谁都相处两年时间,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吧。想必是这个某某,他人际敏感度高,善于从细微的行为举止中,快速判断出面前这个人的行为风格特点,进而推论出为人处事的水准以及可不可以深交。
比对模型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完美伴侣的模型,TA应该是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会随着个人经历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这个模型。比如18岁的少女希望伴侣要帅、要会打篮球、要一身腱子肉,而28岁的女性会希望伴侣经济能力还不错、家庭背景好、长相过得去就行,至于身材,那就随缘吧。
这个模型会决定你选择伴侣的倾向性。
18岁的少女一定不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长相普通的大叔身上,28岁的职业女性也同样不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高中生身上。
比对模型的质量高低,其实是取决于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我是谁,我对感情有什么样的期待,我需要一个什么类型的伴侣,我和他之间的相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
美剧《纸牌屋》里的克莱尔和弗兰克,都属于相当了解自己的典型,然后据此描绘出高质量的比对模型,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虽然这段感情不一定具备常规意义上的快乐。
依赖相处时间来判断这个值不值得托付终身,其实往往会陷入另一个死局:沉没成本。
我们都知道,对一段感情付出越多越难以割舍。时间的付出其实是含金量最大的付出,尤其是与女生来说。所以往往会出现很多女生明明觉得不合适,又拘于相处时间太长,【舍不得】说再见的情况,还喜欢拿已经是亲情这个理由来说服自己。
你只是没有挑选父母的权利,但是挑选伴侣的权利是妥妥地100%地握在自己手里的。
相处时间不是你决定是否跟这个人共度一生的关键依据,从来都不是。
04
我们都有犯错的权利,特别是在找到合适的伴侣这件事上。
尽管爱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爱和被爱的能力是需要练习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感情是门学问,而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历练。
历练不是让你去不停地换交往对象,这也太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了,而是不断地自我拷问:我是谁,我期待什么样的伴侣,我要如何做。
因为,能遇到什么样的人,这是外部不可控因素,但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完全可控的。
你可以成为一个人际敏感度更高的人,提升看人、识人的水平。
你可以成为一个自我认知更清晰的人,提升筛选伴侣的精准度。
怎么提高人际敏感度?
可以学习一些性格分析工具,比如DISC、九型人格等等,我推荐的是DISC,可以在后台回复“人际关系”来查看之前写的文章。
怎么提升自我认知?
性格分析工具同样有助于自我认知,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复盘,也就是反思和自我拷问。这个过程,最好是能写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你会明显地看到自己的改变。
然后你会发现,找到对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能力,不是运气。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