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抒情的境界

作者: 山水凡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0-12 06:24 被阅读0次

    ——《散文课》学习笔记之十(第八讲  抒情的境界)

    谈到散文,就一定会谈到“意象”和“境界”这两个大词。

    郑明娳的散文理论认为:意象,可以说就是文学作品意义构成的基础元素之一,它不仅具有装饰性的功能,而且是文学美的重要成因。意象的基础就是心象……

    以各种譬喻手法作为表现程序的一种语言图像——转义、象征、隐喻、类比,正是构成意象的几个主要修辞途径……意象论就是“散文的诗学”。

    意象的本体分为感官意象和心理式意象。

    感官意象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心理式意象包括概念式、情绪式。

    意象的达成,来源于作者对于外部世界动态的观察,并将眼前之物与心中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

    意象的创造,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被“物化”为另一个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经常会失败。

    把一个群落的人,比作一个时代,比作一种自然风景,这样的文学手法比比皆是,甚至显得老套。但物与物之间,情与物、首与物之间,依然在发生、发明着新的关联。

    意境不是精致的词语堆砌起来的,也不是浓烈的情感叠加出来的。

    心象,可以简化理解为,我们怎样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意象塑造的质量。

    何其芳1933年写的《雨前》一文中的“心里气候”,正是所谓的“心象”。作者幻想雨的迟疑,渴望雨的干脆。幻想鸭群烦躁,就连梦都是憔悴的,其实是作家心里烦躁,鹰隼怒愤,其实是作家心里怒愤。

    《雨前》写的是物我之间,物是诠释“我”的心象。“我”的心象还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流动的图像。

    所谓“心象”,说起来是玄之又玄,堪比哲学,本质上还是处理“我和世界”的关系。

    如果说,创造意象的能力指的是把看到的物和想到(心里)的物建立起联结,实现审美意义上惊险的飞跃,那么,本书作者认为这样的呈现更多依赖于天赋,而非技术。

    把什么样的素材裁剪到自己的作品里,重新组合成心灵意义的图景,也是区分散文作家品位高下的指标,我们称之为灵感、才华……

    “意境“听起来更广大,反而是更值得深思和训练的。

    本书作者的观点:小说的意境在于使命不达,散文的意境在于虚实,虚实的基础就是“远近”。

    范昌灼在《讼散文的意境创造》一文中指出,散文的意境源于“境界”说,即“物、情、意”三境。

    庄子的表达方式是高度文学化的,与我们所讲的意象、意境都有关。他有两个写作方法,是我们在散文课程里可以训练的。一是开辟空间(物理、心理),二是寓言(也就是“藉外论之”,意在此而寄于彼)。

    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就给出了一个很阔大的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的主旨显然不是要谈鲲鹏如何如何,而是要借鲲鹏来说一番如何“逍遥”的道理。意在此而寄于彼,并非顾左右而言他。透过一粒粒细沙,去窥见大千世界的真相,永远是中国文学至美至纯的追求。

    本讲参考阅读书目或文章:

    1. 庄子《逍遥游》

    2. 何其芳《雨前》

    3. 王维《辛夷坞》《竹里馆》《鹿柴《古诗十九首》

    4. 范昌灼《认散文的意境创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抒情的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wo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