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实的生活,或许让人会感到劳累疲倦,但大概率会是满足开心的。只要没有虚度时间,生活就有了意义。虚度,我想大概就是无所事事的状态,无行动、无思考、无沟通、无输出,大家应该都会讨厌这样一种状态。
思考许久,我觉得摆脱虚度光阴,就生活而言,最最关键的是行动,动起来专注其中,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动起来,说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并简单。做什么会是第一个关键问题,横在你的面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要做的事比解决问题做事本身更重要。
在公司上班有领导安排事情,直接执行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但就个人成长、个人生活而已,并没有人会去帮你安排规划。一旦上班工作不忙,闲暇时间变多,这就属于纯粹的个人时间。抛开工作而言,个人私人时间还是非常富裕的,一天通勤上班按照12小时算,睡眠休闲时间按照8小时算,也还有4个小时的私人时间,平均而言工作日的个人时间应该有6个小时左右,周末两天一共估计至少有20小时的个人时间。
这些个人时间,如果没有被工作填满,就需要自己规划了。看过一遍文章 <90后的机会>,想要挣大钱提前退休,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专注个人岗位,极致化岗位效率;另一条路是专注个人时间,切片化时间充分利用,一身兼任多角色,同时推进,极致化个人时间利用效率。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先从具体岗位开始,极致化岗位效率优化提升,进而升职精进(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行政单位),职位走高后,慢慢转向专注个人时间管理,切片化时间,同时兼任多个角色。不管这那种方向,都需要自己不断规划迭代。
私人时间的规划,分为两块。事实上并不存在每天必须做什么事情这样的强制规划安排,除了工作外,或者你有强迫症强自律;而是只有那些事在一段时间需要做,那些事在一段时间可以做,这种整体性规划安排。需要做和可以做,是两块,一块目标任务,一块例行任务。在还没有明确目标任务的情况下,例行任务可以先做起来。例行任务,包括娱乐(散步电影听音乐听书看展旅游等)、运动锻炼(提肛单车跑步等)、写评论写感受写总结输出、社交活动(聊天聚餐电话视频交流)等;目标任务包括学习计划(绘画钢琴编程读论文英语考试等);以例行任务为基础,逐步探索目标方向,开展目标任务计划。整体上目标任务的优先级要高于例行任务,以身体状态为考量前提,以目标任务为先导,充实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的升级迭代。
任务的周期都是时段性的,非瞬时时刻性质,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时刻提醒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的事情。当出现无所事事空余时间的时候,看下待办清单,就知道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了。
通过我最近的思考,专注的关键要义就在于计划,如果计划一直都是空空如也,无形中就给行动造成的障碍,专注变成了无处安放的虚无。有例行计划为当下专注托底,有目标计划为长远意义铺路,长远看,生活越来越好是大概率事件。赶紧做起来吧。
补充一个点,做计划的意义其实是让自己变得主动,变得有意识,进入正循环。随波逐流的无意识行动,也许很有意思,但是没法进入正循环,无法长期驱动自己进步,长期专注在一个大方向上。<黄金圈思维方式>值得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