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266:平时权力抓得太紧,放的时候可能就越糊涂

《资治通鉴》266:平时权力抓得太紧,放的时候可能就越糊涂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15:48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

    【原文华译】

    当初,太祖曹操还是魏公的时候,任命赞县县令刘放、参军事孙资同时为秘书郎。文帝即位,更名秘书为中书,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二人于是执掌机密。

    曹叡即位之后,对二人尤其宠信重用,都加官为侍中、光禄大夫,并封为家乡本县的侯爵。(孙资是太原中都人,刘放是方城人,方城,就是今天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固安。)当时,皇帝亲自处理日常政务,又数次兴军打仗,腹心之任,全由二人负责。每逢大事,朝臣会议,常常令二人判断是非、决策执行。

    中护军蒋济上书说:“臣听说,大臣权力太大,则国家倾危;左右亲信太亲,自己就会被蒙蔽。这都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

    以前大臣掌权,内外不安,如今陛下卓然自览万机,则众人无不肃然。并不是说大臣不忠,而是威权在下,众人自然会怠慢皇上,这是形势使然。

    陛下既然已经察觉大臣掌权的弊病,希望也不要忽视左右太亲的问题。左右亲信的忠心正直和深谋远虑,未必超过大臣;

    但是,其谄媚取悦、投机钻营,恐怕还有独到功夫。如今外面谈论政事,动辄就说‘中书’如何如何。虽然他们恭敬谨慎,不敢与外臣交结,但是有这样的名声,恐怕也容易让世人误解疑惑。

    况且他们实际上掌握机要,整天侍奉在陛下跟前,如果陛下在疲倦之间,有些事就交给他们决定。众臣看见他们确实能决定事情,自然就会奉迎他们的意向而行事。

    此端一开,则结党营私、臧否人物、毁誉大臣,都会兴起。功过赏罚,就会被篡改而不能恰当。

    直道而上的通道被阻塞,攀附左右亲信的反而飞黄腾达,顺着缝隙而入,逐渐发展壮大,而陛下认为是自己亲信的人,不加怀疑警觉。

    这些事情,以陛下的圣智,当然早已知道了,如果再加以留意观察,则他们的行迹就一目了然。

    “有的朝臣,担心自己的意见与陛下左右亲信不合,招致他们怨恨,所以干脆就不说话。

    但是,我认为,陛下潜神默思,对所有的意见都一样地听取和斟酌,如果事未能尽于理,物未能尽其用,一定会改弦易辙,改曲易调,远与轩辕黄帝、尧帝功勋相当,近能弘扬武帝、文帝传下的事业,岂会被亲信近臣牵引呢!

    “人君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干了天下事,他们总得把事情交付给别人,如果委任给一个人,而这个人没有周公那样的忠心耿耿,没有管仲那样的大公无私,就只有大臣弄权,败坏国家之敝。

    当今柱石之臣虽少,但是品行才干能胜任一个州或一个部、忠信竭命的人,还是很多。让他们各奉其职,并列于朝,不可使圣明之朝,有亲信专权的恶名。”

    皇帝不听。

    等到皇帝病重,深为忧虑身后之事,于是任命武帝曹操之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皇帝少年时代与曹宇是好朋友,所以将后事托付给他。

    刘放、孙资长久地掌管国家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不平。殿中有专门给打鸣公鸡栖息的树,二人就说:“他们占这棵树也很久了,看看还能再占几天!”

    刘放、孙资担心他们对自己不利,图谋离间他们。燕王曹宇性格恭良,陈述诚意,坚决推辞。

    皇帝让刘放、孙资进到内室,问他们:“燕王推辞,他的性格为人正是如此吧?”

    两人回答说:“燕王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能当此大任。”

    皇帝问:“那谁能胜任呢?”

    当时正好曹爽在旁边,刘放、孙资就顺势推荐曹爽,并说:“还应该召司马懿也参与。”

    皇帝问:“曹爽行不行啊?”曹爽汗流浃背,说不出话。

    刘放踩他的脚,在耳朵边教他说:“臣以死奉社稷!”

    皇帝听从刘放、孙资的意见,要用曹爽、司马懿。后来又改变主意,下令取消之前的诏命。刘放、孙资进去游说,皇帝又听了他们的。刘放说:“陛下应该亲手写诏书。”皇帝说:“我身体太困乏,写不了。”刘放于是上床,捉住皇帝的手,勉强写下。

    刘放拿着诏书出来,大声说:“有诏!免去燕王曹宇等官职,不能停留宫中!”曹宇等流涕而出。

    十二月二十七日,任命曹爽为大将军。皇帝嫌曹爽才干较弱,又拜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辅佐曹爽。

    当时,司马懿在汲县,皇帝派随身仆役带着手诏去召他。之前,燕王曹宇为皇帝筹划,认为关中之事重大,应该派司马懿从便道经轵关到长安,事情已经在执行。司马懿前后得到两份不一样的诏书,怀疑京师有变,于是疾驰入朝。


    【学以致用】

    01,这一段有个很值得思考的点:“放权”的练习

    想要一个人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那么,就得给这个人“练手”的机会,

    可能第一次做的不好,总结了错误之后,下次再来.....多试炼几次,就有领导经验了

    同样的,反过来思考

    我们要放权,其实也要来这么几次“练手”

    否则,有可能就像曹睿这样的,对身边的人不放心,把权力都集中在手中,等到最后不得不放权的时候,又所托非人,把家族的基业与命运都交给了别人

    02,“人君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干了天下事,他们总得把事情交付给别人”

    一个人再厉害,他一天的时间也只有24小时,他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办了,所以就得放权

    不管放给谁,总是要放出去的,  即便现在不放,以后也要放出去,得病了不能动了,总得放出去

    既然这样,何不早点有这个打算。

    当然,放权是讲究技巧,讲究成本的,有的人能用的很好,有的人却把事情办砸了,所托非人,遇到心术不正的,也会把自己给坑了,这就是放权成本,只是看成本的大与小

    我们不能期待对方是周公,管仲啊这样的柱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机制,制度,来确保公司有大量的中基层干部

    柱石之臣虽少,但是品行才干能胜任一个州或一个部、忠信竭命的人,还是很多

    比如,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好啊

    毕竟,顶梁柱级别的人物,是极其稀少的,寻找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就更难了

    03,领导的首个任务,就是要培育与发掘下一个领导

    对曹睿这样的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手上的基业完全的传到下一任手中

    康熙是这么教育雍正的,雍正也经历过夺嫡的危险,所以在给乾隆铺路的时候,亲自动手,确保传承的安全。

    在企业传承,子承父业方面

    我们一般会用到四个工具:股权(协议),信托,遗嘱,保险

    如果要处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问题,就得提前做好股权的顶层设计,用股权激励的方法,让新的班子成长起来(子公司也可以把总公司吞掉,以此换来新生,方案不一样内容不一样)

    但是,我们还得学习曹德旺先生的做法,退而不休

    有的人不是不愿意放权,是巴不得放权,越早越好,早点放早点轻松

    但有的人没把控好,权力放出去了,责任没有放出去,或者说,本该自己这一届要承当的责任,然后丢给下一届企业班子,或者留个烂摊子给子女,这个也是不好的

    我们以前遇到一个情况,一个退休十几年的企业领导人来学习股权,想要从儿子那里夺权,然后“大义灭亲”,为什么呢?

    因为接班人儿子违背当年的初衷,没有给一起为公司打拼过的老员工有个好的交代,并且把公司搞得乌烟瘴气,偏离了主要价值观

    放权,不意味什么也不管。如曹德旺先生那样,退而不休,把控着大的方向,照看着前进的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266:平时权力抓得太紧,放的时候可能就越糊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yn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