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作者: 玉米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23:41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母亲出生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外公外婆在战乱中把她带大。母亲是家中的老大,从记事时起,她就随着外婆上山下地干农活、挖野菜,有时候背上还背着弟弟或妹妹。哪怕如此,日常依旧是饥一餐半饥又一餐。所以,“勤俭节约”是母亲从小牢记于心且放于首位的。

    很小的小时候,就发现母亲盛饭之后,饭锅会被刮得干干净净,好像清洗过一般。而饭碗,是不会留下任何饭粒的,偶尔掉在桌子上的也会捡起来吃掉。菜汁,哪怕是纯青菜汁,母亲也会把一块小饭团放上去,轻轻转几圈,直到饭团把菜汁都吸进去了,再把饭团放进嘴里,细细咀嚼后咽进肚子里。我们兄弟姐妹们偶尔的剩饭,她也全都倒进自己的饭碗中,眉头都不曾皱一下。

    记忆中,母亲的睡房除了一张木床,一扇陪嫁的木柜,就是一根长长的竹竿横挂床前,竹竿上挂满了衣服——破了洞的,崩了线的,我们几个孩子穿窄了的。晚上,安排孩子们都睡下之后,母亲就在昏暗的灯泡下,从不能再穿的衣物上精心剪下一块,盖在破洞处,细心地缝补起来。母亲心灵手巧,她缝补过的破洞,或圆或方,针脚均匀,颜色搭配恰到好处,比现在某些大品牌刻意设计的“补丁”不知强多少倍!剩下来的零碎布条,母亲会把它们或纳成鞋垫,或纳成鞋底,再买些灯芯绒布做鞋面,一双双新鞋子就这么做成了,穿上去又舒服又暖和。过年,我们总是有母亲私人定制的新鞋,绝无撞版。小伙伴们总是问:“这么漂亮的鞋子,哪里买的?”我们总是骄傲地回答:“我妈妈做的!”长大后,读到孟郊的《游子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母亲缝缝补补的清晰画面:慈母手中线,孩子身上鞋和衣,总是密密缝……

    图片来自网络

    1982年吧,家里买了台熊猫缝纫机。毫无基础的母亲,在裁缝店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不但可以更快地缝补衣服,还可以自己买来新布料给我们剪裁缝制新衣服。

    我一直都很佩服母亲的心灵手巧,在她那里,什么事情都仅仅是“白眼功夫”——用眼睛认真观察就能学会的,什么地方都是用嘴巴问问就能到达的。小时候,她总是对我们说:“艺多不压身。”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小时候,去学校读书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记得自己曾公开宣称:“如果有人支持,我愿意一直读书,直到老去。”这句话传出去后我一度成为了笑谈,但更多的,是成为了老师们教育无心向学的同学最好的榜样。说到做到,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且不仅仅限于教育教学类的。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年吧,2015年,学习科学发声,改变自己发音的薄、细、飘、散等问题;2017年,年过不惑的我只身自费去北京进修普通话;2018年,自费前往深圳学习“全阅读课程”;今年4月,停课不停学期间,我又报名参加线上“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研修班”的学习……

    现在,我们家熊猫牌缝纫机还在,偶尔,母亲还会带上老花镜,踩踩缝纫机,自己改改衣服,缝个枕套什么的,老人家很开心。有谁劝阻,她一定会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照老话说的做,准没错!”

    母亲的老缝纫机

    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母亲的节俭是对自己的,对子女,可奢侈着呢!

    1993年,我开始工作,离家几十公里。开始独立生活,就像逃出笼子的鸟儿,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周末,呼朋唤友,或是骑着自行车四处游玩,或是人人下厨秀秀厨艺,再开几瓶啤酒,直到夕阳西下,满面通红筋疲力尽才四处散去。那个时候,很难理解母亲牵挂女儿的心。记得那段时间,小时候上过几年学的母亲曾给我写过信,用的是铅笔,满纸的文字很工整,忘了她具体说过什么了,但其中有一句话终生难忘,因为当时看得我眼泪夺眶而出:“又做了你爱吃的东西,但隔山隔水,山长水长难送达。”

    那之后,只要我回家,母亲就把好吃的一一端上桌,能几天不重样。临出门又是大袋子小袋子给我装得满满的,到了单位解开,总能发现里面有她偷藏的钱。我告诉她每个月都有工资拿,不缺钱。她总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在外面,处处都要花钱,比不上家里的。”

    2000年,我当了母亲。母亲给我准备的美食更丰富了,往我的行李藏钱的方式也更隐秘了,也更多了。每次出门前,我都“警告”她:“不要给我塞钱。”她满口答应:“不塞不塞,知道你不缺钱。”确定我上了车或到了家,电话就来了,提醒我回到家整理东西时,注意某个袋子底部的“那一小包东西”,别扔了。那一小包东西,就是她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她知道老师的工资逐年提高,而坚持天天亲自到菜场买菜的她也知道,菜越来越贵了。

    2005年,我到广州工作,回家的次数更少了。逢年过节的,给母亲打电话,她总是说:“桌子上都是你爱吃的菜,可惜你又回不来,我又拿不过去。可惜了呢!”当我表示下次尽量回去时,她又赶紧拦住:“不回不回,路上的车费足够你了!回来你也吃不了多少。再说,在广州,什么都有得吃!”

    话是这么说,一旦知道我回去,她老人家会提前几天做准备。先到菜市场与经常光顾的摊主预定几斤上好的五花肉,回家洗净后分成几块四四方方的,放到锅里煮熟,捞起晾干,用牙签在皮上密密麻麻地扎出小洞,然后抹上白醋,冷却之后再把肉块炸得香气四溢,特别是肉皮,黄而不焦,看着就有食欲。这是我们广西人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菜——扣肉,也许母亲觉得,心心念念的女儿回来就是过年吧。这几大斤扣肉,除了我回家后第一餐煮了大家吃之外,剩下的都放进冰箱,待我返程时带到广州。

    母亲给我炸的扣肉

    除了扣肉,还有母亲亲自到生鲜市场挑选买回的乡下土鸭,偶尔逢上节假日,价格攀升,她也执意买回。因为,她女儿我从小喜欢吃柠檬鸭。而一只鸭子,从买到上桌,足足花去她老人家大半天的时间。发福的母亲忙上忙下,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笑意盈盈。

    广西柠檬鸭(我亲手做的)

    这还不够,母亲还备有很多反季节的美食——粽子、糍粑、汤圆、米粉,还有各种小吃——酸萝卜片,酸黄瓜片,酸木瓜片,酸辣萝卜干,酸辣紫苏柠檬酱……

    母亲常备的广西美食

    只要母亲认为我爱吃的,全都备上,还预留带回广州的,行李箱总是塞得满满的。为此,没多久我就得更换行李箱——超负荷服务,提前报废了。

    快递业务的兴起,让母亲兴奋不已:太好了,物品可以三天内寄达广州!于是,我的快件时不时就有不打招呼从南宁方向来的。顺丰速递在家旁边有服务点之后,母亲跟着侄子侄女去寄了几次,得知能次日送达,更开心了,心念一起就行动,花甲老人,居然学会了寄快递。有时候,寄过来的物品价值还不如邮费高,还有时候,接连两个星期都有包裹寄过来,母亲总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与我分享她拥有的一切。唯此,才能一解她异地牵挂之苦吧?

    打电话告诉她,这样不值,浪费。她说:“给你寄东西,怎么是浪费呢?不浪费,下次还寄。”换个说法劝她,说她女儿已经胖得像头大象,不要再寄了。她说:“谁说你胖了?刚刚好!是过去的你太瘦了。再说,上了年纪的人不胖一些,十有八九是身体有问题!”

    换个内容和她尝试沟通:“不要总是想着寄东西给我,给你的零花钱要痛痛快快地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别总是省啊省的。广州消费水平高,给你的那点钱有时候还不够一餐饭的钱呢!”母亲一听,马上抬高了嗓门:“天啊,那更是收不得,收不得,一餐饭就那么贵,你得挣多少钱才够用啊!太辛苦了!要不,还是回南宁吧?我们家旁边就有学校,听说有招聘老师的。”这样的辩论思维,这样的“歪”理解能力,这样的信息搜集,哪是我能接话反驳的?又怎忍心反驳?

    今天是母亲节,疫情时期,我不能回南宁。早上电话打过去,这边还没说上几句,母亲就抢过话头,兴奋地说了她下一次邮寄物品到广州的新计划。

    放下电话,《新游子吟》脱口而出:慈母忙美食,游子有口福。临行密密塞,意恐迟迟归。山高水远拦不住,相思一片,自有快递来相助。

                              2020.05.10写于广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母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aj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