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曾几何时,离开大山是许多山区孩子读书的目的和愿望;而如今,回到大山正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在学成之后回到乡村,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帮助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200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大山作村党支部书记的80后严克美已经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工作10余年。重庆市巫山县当阳乡下辖的红槽村、玉灵村两个贫困村,648户,2100余人,在她的带领下全部脱贫。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乡村振兴的严克美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深山里飞出的金凤凰”。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严克美不仅是“金凤凰”,更是“领头雁”。“像严克美那样到农村去,可能逐渐会成为一种选择”,当阳乡党委书记王鉴鑫说。
在严克美的带动下,红槽村近年来走出了陈安梅、梁远妮等20多名大学生,而在整个当阳乡,史学海、杨建国、刘琼、陈宗学等回村任职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也达20多人。
“现在农村不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艰苦,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都建设得非常好。我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严克美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严克美(前排中)在玉灵村开群众会
贫瘠的大巴山,等到了这只飞燕回巢
马克思在其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经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严克美的职业选择,就是这段话的缩写。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而她当时的愿望和所有人无异——“从小就梦想着走出大山”。
严克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理想的文秘工作,这个城市和职业都是她梦寐以求的。但是就在快要入职的时候,她听到一个消息,“红槽村的党支部书记离任了。”
红槽村是严克美的家乡,位于海拔1100多米到1600多米的坡谷地带,不只是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群众的峡谷意识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民风彪悍。
这时候的严克美陷入思考之中,摆在她眼前的是一道选择题:到底是选择上海这份光鲜体面的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的贫困村,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父母当时都是反对的,他们觉得花了那么多精力和财力送我出去上大学,就是希望我不要再回来了。而如果我当时回来工作,被亲戚朋友们知道,父母也会觉得特别丢脸。”严克美回忆说。
面对父母的激烈反对,严克美这时候却很冷静,在人生重要的关口面前,她选择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和父母说,其实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能做事,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就是一种收获。再加上党和国家的政策那么好,对回乡的大学生那么重视,我一定能在自己的家乡作出一点成绩。”
“贺书记,我叫严克美,红槽村的,今年大学毕业,想回来当村支书!”尽管已过去10年,但时任巫山县当阳乡党委书记的贺伟至今记得那一幕。
这个当时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掷地有声的表态既让他觉得意外,又觉得充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令他感动。
“你一个才毕业的学生,你觉得你有这个能力?”贺伟迟疑了一下继续问。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比较熟悉。我会用学到的知识改善民风,带动发展,为乡亲们做点事,我一定能很快适应这个工作。”严克美坚定地说。
“待遇低哦,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块钱,你怕是待不了多久就要后悔。”贺伟来了兴致,便吓唬她,“你们村打架斗殴扯皮的多,我觉得你镇不住。”
“不试一下啷个晓得?”
这段对话让贺伟力排众议,给了严克美两个月试用期的机会。
真正走上红槽村村支书的岗位,严克美第一次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不容易。她一进村就遭到了一部分群众的质疑:“你有知识、有文化,做其他事我们相信你,但当村支书你可能还不如我哟……”
严克美硬着头皮,决定用事实说话。年轻人的闯劲儿让红槽村出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当时我首先是对村里进行了细致地走访,发现村民对低保评定意见很大。我就带着村‘两委’一班人,到每个村民组召开民主评议会,让那些真正困难的人吃到了低保。虽然得罪了一些村民甚至个别村干部,但更多村民看到了公道与透明。”
就是在严克美创造的这种公平环境中,村民们感受到了当家作主、集体议事的良好氛围,“彪悍”的民风逐渐好转,很多之前红槽村村民要“跳”起来的事,在严克美的反复开导下,最终大家都接受了,也更信任这位年轻的村支书。
2008年底,在通过细致地走访调查后,严克美向全体村民和乡里交上了一份《红槽村发展报告》,提出了以改善民风为突破口,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致富产业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乡党委、红槽村村民的认可。
红槽村的脱贫产业烤烟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烤烟种植面积已近1200亩,年产值300多万元。
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严克美乐在其中,从不抱怨。她相信这份事业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在好处,期盼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这是自己选择的路,咬牙也得坚持下去!”
在和记者交流的时候,严克美大多数时候是严肃的,来北京接受表彰,其实村里还有很多的事等着她回去处理解决。提到振兴乡村产业,农民实现脱贫致富,严克美脸上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笑。她说,“只要看到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我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值了。”
曾经贫瘠的大巴山,正在发生质的改变。
是“金凤凰”,更是“领头雁”
个人的力量终归是单薄的,但当它一旦形成了示范效应,就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带来磅礴力量。
严克美的妹妹严克琼一开始非常不理解姐姐的做法:“既然要待在老家,当初又何必读那么多书花那么多钱?”
拿着城里5000多元的月薪,再回到村里看到当书记的姐姐月收入只有600元,有时候还要“啃老”,严克琼觉得实在不能接受姐姐的人生道路选择。
但是这种不理解的情绪却随着她每次春节回到红槽村而渐渐改变。“回村的路宽了、厨房里有了自来水、乡亲们有了新房子、屋里的灯更亮了、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走在村间崭新的柏油路上,严克琼听到村民们都在喊着姐姐的名字,“美娃子”“美儿”“美美”,一种自豪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种切身的体会告诉严克琼,幸福感是再多的金钱都买不到的,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无法用金钱衡量。
“回来吧,当年的老师渐渐老去,我们有点文化就往外走,山外的人又不愿进来,难道山里的孩子又要成文盲?”严克美开导妹妹。
严克琼被姐姐心系乡村的精神感动,最终回到当阳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当时严克琼在公司的月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回来当教师的工资只有2280元。但严克琼却觉得充满干劲,很幸福。“我也立志像姐姐一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不仅是自己的亲人,严克美的小学、初中同学胡华也在她的劝说下放弃了6000多元的月收入,回到红槽村流转301亩土地种植黑土豆,解决了100余村民务工,每年支付农户土地租金36000多元,支付村民务工工资7万余元。
除了影响身边的亲戚朋友,严克美的事迹通过报道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也改变了更多年轻人的选择。“这里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事业。我留在当阳不走了,就像美姐那样,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和严克美一样回村创业的伍习建说。
更多的“严克美”们,正在用自己坚毅的臂膀砥砺奋斗,行走在乡村振兴的美丽大道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