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我下来,快下来,哎呦,那脚踩饭桌上怎么吃饭啊?”
“都几点了,还玩呢,赶快洗漱了,去不去,不去我不管你了啊”
上面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家有“神兽”,岂能安宁。我们每天被熊孩子折腾的心率焦脆,好想唱起那首歌:“神呐,救救我吧!”
家有熊孩子那为了能搞定家里的“神兽”,很多父母报班学习,看书进步,可学来学去,发现,怎么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就打回原形了呢?我难得学的假知识吗?
其实我们还是要有自信的,因为育儿方法是个很系统的体系,它大到家长性格乃至人格的转变,小到每次面对孩子的一个微笑。我们只是普通人,很难一下子得到改变,需要慢慢磨炼。
但值得我们相信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带来大改变。
今天为大家推荐两个表达方式,简单易行,可以很快的应用到与宝宝的沟通中,而且效果超乎想象。
第一个
你感觉……,是因为…………吗?
第二个
我感到……,是因为我需要……。
我们马上把开头的例子套进来练习一下。
第一个例子,孩子跑到饭桌上,我们把词语串起来:宝宝,我看到你跑到桌子上,你感觉在桌子上很好玩,是因为这样看起来很cool吗?或者是因为你想挑战自己成为超级英雄吗?妈妈愿意分享你的喜悦。似乎,爸爸感到有些难过,是因为我需要我最爱的宝宝可以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可以下来让爸爸仔细看一看超级英雄吗?
第二个例子,孩子不洗漱,我们把词语串起来:豆丁,妈妈看见你在玩乐高,你感觉很好玩,是因为拼成一个图案很有成就感是吗?现在已经10点了,妈妈感觉有些困了但又舍不得去睡,是因为我可能需要你跟妈妈一起入睡,我才会更安心。再玩5分钟我们洗漱好吗?
在这个模板里,第一句,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告诉他爸爸妈妈是懂你的。其实当有人能准确读出内心的感受时,我们的心中会瞬间被击中而感到温暖。第二句话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是告诉孩子,作为父母也同样是有需要有情感的,我们需要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然后找到我们都可以适应的解决办法。这个模板的好处是,让我们可以既温柔又坚定的与孩子达成合作。
运用时需要注意两个技巧
一是不批评不抱怨
在与孩子沟通时尽量不评判、不抱怨,比如“这都几点了”,“你也太淘气了”,“你就不让人省心”等等,这样的话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反而会激发孩子内心想要逃离的感觉。这种感觉长期积累下来,到青春期,你会发现,孩子不跟你沟通了,你说什么他都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们人类本性,就是趋利避害。选择自己喜欢的,逃避自己不喜欢的。
二是与孩子建立联系
我们在表达自己感受时,要与孩子建立联系,而不是只关注了自己的感受。
比如“宝宝,我感觉很困了可还是不想睡,是因为我需要你的陪伴。”和“宝宝,我困了,是因为我需要马上休息了。”
这两句话对宝宝的触动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句话,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感觉到了爱。
而第二句话,孩子感觉到的更多是抱怨和指责。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说太累了吧,而且我那么大声那么生气都不管用,这样温柔细语表达一串,谁听啊。在《先发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吸引注意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诉求,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音量,态度温柔。这是科学实验依据。所以,当我们坚持用这样的话来引导孩子的时候,你会慢慢发现,哟,他似乎也在改变与我们的沟通方式,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常见误区
父母权威
有的父母认为,我是家长,我就应该拿出做家长的威严,我让他老实点,就得老实点,其他都是废话。其实不然。所谓家长,不是一山大王,唯我独尊。而是一家之主,教子有方。我们身为家长,有责任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有责让让孩子在一个温馨温暖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威胁,指责,强迫,恐吓甚至殴打,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下一代。
沟通是为了让孩子服从
这是很多家庭都在一以贯之的理念。认为学会各种方法教育孩子,只为了让孩子能更听我的话,不跟我反抗。其实不然,沟通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不是只存在同意和不同意两种情况,沟通的本质是寻求合作,也就是协同。《第三选择》这本书中提到,“协同”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当双方都赢、能够共同创造出一种新局面,让彼此都感到满意时,才能做出合理决策。
书中提到,第3选择思维模式: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和你协同。这跟我们说到的两句话的模式很像,我知道自己的感受,看到你的感受,链接两个人的感受,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寄希望予学校
很多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老师啥时候打电话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了,才想起来去说教一翻。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说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管一管就可以了,长大了就交给第二任老师吧。不是这样的,而是无论在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塑造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是排第一位的。我们时刻都是孩子最关注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在潜意识模仿照做。所以对孩子的悉心教导,要从我们自身观念改起。
教育路上虽任重道远,但要相信改变的力量。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