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故宫六百年》读书摘记_第十六章 寻沿书屋(下)

《故宫六百年》读书摘记_第十六章 寻沿书屋(下)

作者: 若水青卿 | 来源:发表于2023-03-09 22:28 被阅读0次

    P569
    然而,无论康有为,还是光绪,都没有意识到朝廷人事问题的敏感性,相反,在九天后,也就是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光绪在紫禁城处理完政务后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准备劝说慈禧,请她同意开设懋勤殿,无疑是往慈禧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康有为对于改革的总体设计,本来是开制度局,“选天下通才二十人置左右议制度”,而他自己,无疑是天底下最大的“通才”,所以,康有为的全部政治目的,不外乎是在皇帝之下,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议政机构、一个帝国的“参谋本部”,根本不是像日本那样,建立一个议会制度。然而,康有为本人连一天的从政经验也没有,他那些美妙的理论,对于这个积弊已深的帝国来说,也不过是一些表皮功夫,他有的,只有一腔热情和一些书本知识,而他向朝廷提供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所谓经验,也不过是他个人的理解,与明治维新的实际进程相去甚远。所以即使变法成功,帝国的变化,也仅限于一些政府机构改革,在制度局之下设立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这些专局,发行纸币、改穿西服这些表层方面,充其量是开明君主专制,而根本不可能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制度局的设想铩羽而归,六月初六(7月24日),梁启超代李端棻上奏时,又提出开设懋勤殿,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他们天真地以为,“一达天听即可居高”,以为哥儿几个一商量,这天下的事就定了,对政治斗争的残酷,他们一无所知。

    慈禧当然懂得,开懋勤殿,无疑是踢开她的政治班底另起炉灶,或者说,这本身就是造反,是政变,是对她经营大半生的政治成果的彻底颠覆。变法也已经不再是变法,而是夺权。

    假如他们以为开懋勤殿这一设想能得到慈禧太后一如既往的默许,那就太异想天开了。慈禧这个被摸了屁股的老虎,终于对光绪大动肝火,怒斥道:“小子以天下为玩弄,老妇无死所矣。”当他们终于在慈禧那里碰了钉子,才突觉大事不妙。七月三十日(9月15日),也就是光绪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的第二天,光绪破例召见了新任军机章京杨锐,并颁下一道密诏,密诏说:

    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

    ……

    杨锐是这样回答皇上的:皇上是太后所立,大权在太后手中,光绪宜将顺太后之意,行不通处,不宜固执己见。光绪说,要变法,就要全变。杨锐答道,变法“宜有次第。光绪说,要尽除旧党,杨锐答道:进退大臣,不宜太骤。

    从杨锐的对答来看,在维新派中,杨锐算得上一个明白人,知道急躁冒进,只能是欲速不达。后人说:“拿一个政治家的标准来衡量光绪,他未免显得太幼稚了。他就像巴金小说里那类书生气十足的革命青年,一头扎在书本里”,“他只热衷于梦想……以求实质性地改变,而不是追求快刀乱麻式的形式上的变换。然而,光绪毕竟太年轻,对中国社会的现实了解太少,他追求的恰恰是简单易行、痛快淋漓的后者”。

    ……

    他不知道,咸丰去世那年,势单力孤的慈禧是以怎样的意志战胜自己的政敌,“把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他不知道,权力就是慈禧永远不能碰触的老虎屁股,只可如杨锐所说,慢慢进行“和平演变”,而不能强取豪夺。只要了解了慈禧的心路历程,就会明白这样的剥夺意味着什么。

    对于慈禧来说,权不仅是权,那是命,倘没有了权,她断然无法活到今天。因此,权力是她生存的保障,也是她生存的全部价值所在。

    P577
    康有为要的是变法,但他带来的,却是慈禧与光绪的反目。他无力控制国家的局势,却实实在在地控制了慈禧与光绪的命运,这一点,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光绪,还是老谋深算的慈禧,或许都不曾想到。

    从此,系在慈禧与光绪之间的那个死结,永远也打不开;而帝国政治变革,也在那个寒风萧瑟、人头落地的深秋里,被系上了一个大大的死结。

    康有为逃到香港后,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898年10月6日)晚接受香港最大英文报纸《德臣报》(China Mail)记者采访。采访中,他痛骂慈禧,说她只是一个妃子,并不是光绪真正的母亲,更重要的,他声称,光绪还有一份密诏,是给他本人的,内容是让他去英国求援,以恢复光绪的权力。

    他还以工部主事的名义给英国驻华公使馆草拟了一份照会(不知是否发出),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康有为未刊文稿缩微卷,在这份照会中,他称慈禧为“伪临朝太后”“淫邪之宫妾”:

    ……

    这份照会,颇见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风格,文笔犀利,字字见血,直刺得慈禧太后体无完肤,然而,酣畅之余,康有为忘了一点,那就是光绪皇帝的安全。此时光绪已成慈禧案板上的鱼肉,不要说帝位,连性命都难保,如果真的出于保护光绪的目的,康有为应当强调的不是光绪对慈禧的仇恨,而是对慈禧的忠诚。他这一番言论,虽然自己痛快了,却把光绪往火坑里又推了一把。假若不是他太过自私,就只能说明他没脑子,他的政治智商,不是零,而是负数。

    P580
    袁世凯向荣禄举报康党的兵变计划,是不得已而为之;康有为到处宣传的所谓密诏,则是主动的出卖。

    正是那份传说中的密诏,使得慈禧对光绪的爱彻底转化为无法冰释的仇恨。

    王照说:“今康刊刻露布之密诏,非皇上之真密诏,乃康所伪作者也。而太后与皇上之仇,遂终古不解,此实终古伤心之事。”

    茅海建先生说:“康有为到达香港、日本后,频频公开刊布其伪造或改窜的‘密诏’,并对慈禧太后加以诬语。此举虽可自我风光一度,然羁押在北京的光绪帝却因之陷于不利。这是康自我发展的政治需要,也是其政治经验幼稚的表现。”

    P582
    与康有为的那份自得形成对比,菜市口,秋风落叶中,随着刀光闪过,六股热血从各自的身体里喷涌而出,飞溅在已被冻硬板结的土地上。这六人是: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从此,帝国百姓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还活着的维新党人,早已无心去分辨康、梁在各自追述中,掺杂了多少的修饰与谎言。

    黄彰健先生说:“不加审讯而杀六君子,这正好方便了康、梁在海外的活动。”

    从此,在我们的历史书上,慈禧最终落得了一个骂名,铁案如山,以她的微弱之躯,想翻也翻不动。

    慈禧的形象,从此十恶不赦。

    实际上,变法失败后,慈禧严格地控制了清洗的范围,一大批积极推行变法的地方官员,她都网开一面。

    P583
    戊戌年那个血雨腥风的深秋,慈禧又一次成了胜者,同时,她也成了最大的败者。说她成功,是因为她成功地化解了危机,维护了她的权力;说她失败,是她失去了所有的亲情,并且几乎丧失了一个帝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宫六百年》读书摘记_第十六章 寻沿书屋(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io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