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高中语文课本中读到那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中,我知道了有一位作家叫郁达夫,之后在语文读本里也读到了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然而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却是在大二学习近代文学的时候。而王映霞在我头脑里留下印象,进而进一步关注她,却是因郁达夫。王映霞晚年回忆称:“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的确,如果没有郁达夫和王映霞的爱恨情仇的纠葛,也许我不会太关注这个女子,不会对她的生活感兴趣。即使关注,我的关注点会改变,从审美角度而不是从人文方面,毕竟她是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之所以在你心中重要是因为他和你建立了某种关系,或者他和你关注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小说有《沉沦》、《迟桂花》》、《薄奠》、《银灰色的死》等等,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终年四十九岁。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关于郁达夫的简介和评价,《中国近代文学史》如是说。
那么在妻子王映霞心中郁达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我阅读了《王映霞》自传后,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易于感伤的作家在他妻子眼中的形象。1905年,王映霞生于杭州的一个没落的盐商之家,原名金宝琴。她的母亲生于书香门第,她的外祖父极为疼爱这个外孙女,外祖父在她父母的同意下把她过继到了外祖父家,从此她改姓王,叫王映霞。生活在小康之家,深得长辈的疼爱,王映霞拥有一个非常幸福、甜蜜的童年。
1927年1月14日,这是王映霞无法忘记的日子,因为那天在她在上海孙百刚先生家第一次见到了郁达夫,郁达夫也第一次见到了王映霞。从那一天起,郁达夫频频造访孙百刚家,因为他看上了借住在孙家的亭亭玉立的王映霞。所谓“一见钟情”就是如此吧。那时郁达夫已是文坛上名声斐然的作家,他不顾自己的身份不顾自己已有家室去追求一个比他小十一岁的丫头,可见追求王映霞的心是热忱的真挚的,碰上自己喜欢的就不会轻易放过,他做了到了。然而此时在王映霞心中郁达夫是一个长者,一个她敬佩的作家而不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王映霞在自传中写道:“初次相见,说是我对他有好感,不如说是好奇,爱慕不如说是敬佩,就好比一个读者见到了自己爱读的那本书的作者一样。”
面对郁达夫的苦苦追求,王映霞犹豫着,在她还没能掌控局面的时候,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很快她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上海回到了杭州。郁达夫为此很伤脑筋可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她的追求,他感情真挚,热情澎湃的一封封情书从上海飞到了杭州。
关于这段恋情有不少人反对,认为“郁达夫有妻子儿女,家庭美满,年过三十的人,不应该这样荒唐下去,追求一位年轻姑娘。”的确,郁达夫有一个贤妻孙痊,在富阳老家为他赡养老母亲,抚养儿女。男人渴望家有贤妻,但并不代表在有了贤妻之后可以保证他不会爱上别的女人,应了那句古话“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值得一提的是郁达夫给王映霞的情书真的非常棒,发挥了他的文学天赋,既有缠绵悱恻的动人又有海誓山盟的力量。“……不过映霞,只教你的心坚,我的意决,我们俩人的事情,决不会不成功……”“我几次对你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爱过人,我的爱是无条件的,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猛虎电光,非烧尽社会、烧尽己身不可……”
“每当他一封封情谊深长的书信,传递到我手中时,我却立即拆开来看,看完之后又非写不可,写了便立即寄出,寄出之后,又后悔。像这样起伏变化的心情,一天众不知有过多少遍,时而想打算后退,时而想抛除一切大胆地前进。”王映霞在这样复杂的心情中度日,郁达夫追到杭州。到底是隐隐的拒绝建筑起的围墙没有抵挡住波涛汹涌的爱潮的进攻。郁达夫用他的炽爱俘虏了美人心。
郁达夫和王映霞于11928年3月结婚,才子佳人,名动全城。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
2
新婚后的他们组建了小家庭,虽然经济拮据,但还是幸福的。精力充沛的他们心里,只有爱,只有欢乐,还有未来的美好的憧憬。后来他们有了阳春和静子两个儿女(夭折)。郁达夫在婚后过上了安稳快乐的生活,写出了不少作品,出版税增收,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加之王映霞擅于理财,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后来花费一万五六千元在杭州建造了 “风雨茅庐”,过上了更加舒适的生活。
如果说在婚前,郁达夫的爱比王映霞更加地热烈、执着,那婚后王映霞对整个家庭用了更多的心血。婚后的甜蜜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冲淡,生活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平淡。在王映霞看来,郁达夫有过人的智慧,有绝世的才华,可他感情冲动,在“白色恐怖”下以及在王映霞时常却他少喝酒的缘故,他竟来带着一张500元的存款单不告而别了。王映霞在郁达夫出走后心里非常难过,但她还得做家务,照顾孩子,顾及这个家。
这次出走使王映霞和郁达夫的婚姻出现了裂痕。郁达夫抛弃了自己的发妻孙荃心中有愧,怀念有加,暗中来往如故,让王映霞感到委屈。郁达夫和孙荃并没有离婚而是分居,这意味着王映霞在郁达夫的婚姻关系中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地位。在郁达夫的诗中他多次把王映霞当作姬妾来看待,这个“下堂妾”的比喻让王映霞十分不满。一个有文化教养和自尊心的新女性,怎么会愿意让自己的丈夫称自己为“姬妾”呢。名分对于女人来说不可能毫无分量。
“许多事情是不能有开头的。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于无数次。”在两个人生活不愉快时,郁达夫又出走了。在王映霞的眼中,郁达夫特别小心眼,是一个爱幻想的作家。在他出走的时候,却又不放心家中的娇妻,时常暗中盯梢王映霞。他回到自己家中后又若无其事地照常生活,和没事一样。而王映霞在心中不快的时候就常把郁达夫写的信拿出来看,思量婚前婚后及不同的境况,借以冲散心中的悲愁。
王映霞貌美,性格开朗,而且人缘好。郁达夫的不少朋友也成了她的朋友。在丽水避难期间她碰上了熟人民国教育厅长许绍棣,两人接触较多,后来流出“丽水同居”事件的传言。郁达夫在没有搞清事情就写信给蒋介石和陈立夫告状,要他们管管许绍棣。还到大公报给王映霞刊登一则启事云: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等等。
这启事无疑是责备王映霞的,就差没骂她不知羞耻了。后来郁达夫弄清楚是误会之后,又刊登了给王映霞的道歉启事。王映霞的气是消了,但她对郁达夫的感情却冷淡了。她赞同“一位诗人,他住在历史上,他是个仙人;若住在你的楼上,他便是疯子。”这个观点,认为郁达夫有点精神虐待狂。
战乱年代,虽然夫妻吵架但还是得一起去逃难。在逃难的途中,郁达夫一个人先去了福建,剩下王映霞一个人带着一家老小逃难。这也使王映霞心中感到不满,认为郁达夫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做丈夫的责任。在逃难途中郁达夫还是不放心自己的娇妻,生怕她跟别人跑了,竟写信给朋友打听王映霞是否找许绍棣同居去了。这样的猜忌和不信任的确伤透了王映霞的心,加深了他们的婚姻的裂痕。
1938年,郁达夫携王映霞去新加坡后,他们的关系并没有好转,两个人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两个没有大大出手而是大大出口。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郁达夫不扑火,还拚命扇火,写出了的《毁家诗纪》,自爆家丑。男人大都害怕戴绿帽子,他却偏偏用力往自己头上扣,也没有顾忌王映霞的感受。
在王映霞读到了郁达夫的《毁家诗纪》后,提起笔写出了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发表在新加坡的《大风》特大号。
她认为郁达夫是以理想加事实,来写成求人怜悯,博人同情的诗词,甚至称郁达夫为“无赖文人”和“包了人皮的走兽”,否定两人的结合。她写道:“假如一定要我承认有过失的话,那恐怕只有在十二年前,因自己的没有经验,眼力不足,致糊糊涂涂的同这位大我十余岁而走惯江湖的浪子结下了婚姻这件事。”
两个人终于在1940年离婚,王英霞认为自己清醒了,再一次获得了新生活。一个女子把她最美的年华,从二十岁到三十二岁的十二年给了一个男子,换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和悔恨。王映霞在遇到郁达夫时她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一张纯白的纸,她聪明,美丽,热情,大方,充满活力。不管她以后跟谁在一起都有可能获得幸福。而郁达夫遇到王映霞时已是文化名人也已经历尽沧桑,他有过颓废,宿娼,和几个女子的交往同居的各种经历。他和王映霞结合是文坛佳话,也有幸福的可能,但到底他们还是没有走完曾经决定要走那条路。
3
离婚后,几经周折,王映霞到重庆的外交部工作,经前外交部长王正廷的介绍,她认识了钟贤道。钟贤道是江苏常州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是王正廷的得意门生,当时任职重庆华中航业局经理。1942年4月,由国民政府外交元老王正廷做媒,王映霞梅开二度,嫁给了钟贤道。王映霞与钟贤道的婚礼非常隆重,贺客如云,几乎震惊了整个山城重庆。那场热闹的婚礼,直至老年,她还念念不忘。对于不太在乎仪式的人来说,仪式可能没有多大的意义,但在一个重视仪式的人心中,仪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女人一辈子最大的仪式就是她的结婚仪式,因为婚姻在一般女人的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女人心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与郁达夫在一起她没有得到的,在钟贤道身上得到了补偿。
郁达夫与王映霞离异后,与一个姿色平庸的女人过起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生有一女。
王映霞的这段婚姻让她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婚后她和钟贤道过得很幸福。在王映霞的眼中钟贤道是个非常厚道、正派的人。在婚前,王映霞向他讲诉了自己的遭遇后,他曾对王映霞说:我懂得怎样把你已经逝去的年华找回来。我们会有一个圆满的未来的,请你相信我!务必要相信我!”婚后,王映霞辞去了外交部的工作,钟贤道给了她安定而富足的生活,精神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1943年3月,王映霞生下她和钟贤道的第一个孩子。在后半生,她与钟贤道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挺过了反右斗争和文革。在王映霞的心中,钟贤道给他的幸福远远超过郁达夫给她的,郁达夫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作家,而钟贤道却是她的好丈夫,她儿女的好父亲。
王映霞在自传中写道:“他去了,他也去了。前一个她,才气横溢,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盛名;后一个他,无名小辈,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他们俩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我尝到了甜蜜的初恋,疯狂的追求,婚后的缱绻,揪心的痛苦,残酷的折腾,深沉的情感,这一切的一切,已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在时间的流逝中,会带着一颗更为平和的心去回望走过的路,我们会宽恕过去,也宽恕曾经的自己和其他的人和事。在我看完王映霞的自传后,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现:“如果时光倒流,王映霞还会选择和郁达夫在一起吗?如果王映霞没有答应郁达夫,那么她应该会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么在郁达夫与王映霞会不会是另一个版本的徐志摩与林徽因呢?如果王映霞先碰上的是钟贤道,后碰上郁达夫又会演绎怎样的故事呢······”然而,生活没有那么多如果,生活就是生活,因多年前的一个选择你有了现在的生活,而现在的一个选择将决定你以后的生活。生活的选择往往还是单项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是反悔无效。
逝者如斯,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选择和谁在一起都不能保证我们以后一定会幸福,因为很多事情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选择放浪和无所谓的生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珍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2010-9-15初稿师大
读《王映霞传》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