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5——人格中有哪些持久模式或特性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5——人格中有哪些持久模式或特性

作者: 流动的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20-09-16 06:44 被阅读0次

       

独一为二

        所有的特性理论(气质、特质、类型的统称)认为,被称为气质、特质或人格类型的一小组人格特征使得个体的人格随着时间变化仍能保持一致。

      人格与气质

        心理学家把气质定义为在儿童早期就显现出来的、建立人格与生活方式基础的遗传性人格倾向。日常生活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当心理学家说到气质的时候,通常指的是代表着人格特点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并且长期存在的“主题”,它们或许从出生以来就已经存在了。如害羞与喜怒无常。生理倾向会影响人格(?)

      气质是由递质决定的吗?

        现代生物心理学家怀疑,某些个人气质的差异也是由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导致的,而这种平衡具有遗传基础。假设这种理论成立,抑郁、焦虑、愤怒、欣快症可能来源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发展心理学家罗姆.凯根提出,我们都拥有相同的神经递质,只有每个人的组合比例略有不同,正是这种组合比例的不同导致了人群中的许多气质差异。

      后天学习对气质有影响吗?

        气质部分是遗传的,部分是通过个人经历与文化规范习得的。内向,不常微笑、惧怕新环境的孩子比活泼、爱笑、大胆的孩子更需要友好,支持性环境氛围。但更可能的社会刺激是后者讨人喜欢的概率更高。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最初的遗传特征随着时间得以强化(或削弱)

        生物学因素会决定你的命运吗?遗传的气质或许会设定你对某些生活情境做出反应的大体范围。不过,气质本身无法单独决定你的生活经历。你所具有的独特家庭地位、生活经历、自我感觉的组合与所有人(即便是你的亲属)都不同,从而确保你的人格模式在这个已知的宇宙中独一无二。

      人格是特质的集合

        如果要描述一个朋友,你成许会用一些形容特质的词语,例如喜怒无常、愉快、阴郁、热情、活泼、友善或者聪明。特质(tats)被认为是存在于个体内部,在不同环境中指导个体思想与行为的多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我们也可以把特质当作内隐心理过程的产物一我们的动机、情绪与认知通常在行为上的表达方式。

        特质与气质有何不同?你可以把气质看作人格的基础,深植于个体的生物本性里。然后你可以把特质看作建立在气质基础之上的多维结构,但也会受到经验的影响。特质发源于气质,正如后天因素拓展了先天基础。

      “大五”特质:人格的五因素理论

      特质理论关注人格的动机与情绪成分,不包括智商和创造力等属性。许多研究者发现了五种主要的人格因素。这种理论视角被称为五因素理论(大五)。大五特质存在于一个连续体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维度上位于两级中间的某个位置(靠近连续体的中间)。

        开放性( openness to expenence),也被称为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另一端:思想封闭、缺乏好奇心、缺乏想象力)。

        责任感( conscientiousness),也被称为可靠性、目标导向性、坚定性、超我力量、审慎或克制(另一端:冲动、粗心或不负责任。

        外倾性( extraversion),也被称为社会适应性、笃定、善于社交、大胆或自信(另一端内向、害羞。

        宜人性( agreeableness),也被称为温暖、招人喜爱,连续体这一端上的人以亲社会的方式对待他人(另一端:冷漠、消极或敌意。

        神经质( neuroticism),也被称为焦虑或情绪化(另一端:情绪稳定或情绪受控)。

        当我们思考大五特质中自己的特质时,重要的一点是分数没有好坏,每个人都有其适应的环境。比如,宜人性低分,对于一个有创意的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被他人左右是适合他的一种特质。同时人类学家克.施威德指出,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并不根据个人特性定义他人,真正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角色、在家庭结构中的地位或者目标。

        但是,特质理论和早前的本能理论存在同样的问题。它们都用标签描述行为,但并不给予解释。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将情绪抑郁归因为抑郁特质,也可以把外向的人格归因为外倾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对相关行为有深入的理解。简单地说,特质理论只是识别出常见的特质,但却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特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此外,由于大多数人的特质状态只处于中等水平,我们必须追问,除了极端的情况以外,特质对于理解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最后,特质理论还会造成自我实现的预言的问题。人们被贴上某种特质标签之后,也许会受到对一标签暗示有所预期的影响,这让他们更加难以改变不良行为。比如,一个被贴上“害羞”标签的孩子既要和这一特质作斗争,又要和这个标签作斗争。

        所有的理论都是面对群体,而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个体,是和“活生生的人”建立相互关系。如果用单一的理论套个体,个体失去了“流动性”。我们需要把“人是活生生的人”的理念需要扎根于每一个个体。

独一无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5——人格中有哪些持久模式或特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tc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