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恋旧,对那些老一辈人留下的传统总是依依不舍,虽然有时略有点迷信。
依稀记得,从懂事时起,我就开始攒钱了,也很会攒,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分三个布口袋装起来,再美味的冰棍和糖果也不舍得花,渐渐地攒了很多。越多越不舍得,一直留到今天。我想,那是我恋旧情怀的开端吧!
和那些硬币一起攒起来的还有许多奶奶教给我的传统习俗。小时候,我是奶奶的跟屁虫,每当端午节的早上,她总是早早地叫起我,让我跟着哥哥去山上割艾蒿,找防风草。那时,草丛和灌木长得格外茂盛,圆滚滚的露珠晶莹剔透,闪亮亮的像是撒了一地的星星。没走多远,我们的衣服就湿了半截。然而,这些挡不住我们发现艾蒿和防风草时的兴奋与喜悦。当我们收获满满地从山上回到家里来,奶奶和妈妈已经煮好了鸡蛋,包好了饺子,敞开的房门里飘出浓浓的蒸气,和房顶上的炊烟一同袅袅地随风而起。在奶奶的指挥下,哥哥爬了梯子将艾蒿插进房檐,我和妹妹挑了大棵的防风草,洗干净了放进了水缸,防风草翠绿的叶缨在水中鲜活生动,就如同我记忆的水草一样,在往事里招摇。
端午节的早上,妈妈还会为我们姐妹在手腕上系一条彩绳,用开水烫了艾蒿来洗头洗脸,说是可以防蚊虫。又叮嘱我们去树下寻一枚青杏或海棠,吃了可以避免肚子疼。我每每都很认真地去选那枚青果,仿佛真的是灵丹妙药,吃了百毒不侵。虽然仍有小虫偷爬上衣袖,吃坏了东西仍要肚子疼,可儿时的节日从没少过这些习俗。如今呢?我已记不清多久没去山上采艾蒿了,不知道还能不能认出防风草的姿容。
中秋,是小时候渴盼的又一个节日。相比而言,中秋节会有更多的美味,而奶奶的祭月仪式也更加神秘。节日的前几天,爷爷就会采下园子里最好的果子,装在柳条筐里,放在我们够不到的棚上,准备过节的时候再分享。记得有一年筐里装的是苹果,没一会儿的功夫,苹果的香甜味儿便溢满了整个屋子,引得我的馋虫在嗓子眼里不停地躁动。
好不容易盼到了过节,一家人围在一起,每人一两块月饼,两三个苹果,连爸爸妈妈也和我们一样。这些美味当然不舍得一次吃完,我经常是留了一半,藏到奶奶的柜子里。而奶奶总是等到天黑的时候,圆圆的月亮升到中天,她让我和她一起搬了家里的小方桌,放到院子的正中间,再摆上几个盘子,一盘月饼,一盘苹果,还有海棠,后来的几年还摆了西瓜和葡萄。然后奶奶又拿来香碗,燃起三炷香,接着就领我们在那月下跪拜下去。我不知道女孩子祭拜月亮是祈求自己长大了有个花容月貌,跪在月下的我常常是祈祷一家人平安幸福!而在整个祭月的过程中,奶奶从不让我们高声说话,从始至终都显得那么神圣而庄严。等到三炷香燃尽,奶奶才领我们撤了香案,我们也放才敢大声地说话,放肆地游戏。
如今的中秋,月依旧圆圆地高挂中天,各种各样的月饼已不再新鲜,水果菜肴也应有尽有。可是,还有哪家会摆上香案,祭一盘瓜果给广寒仙子?可还有白发苍苍的婆婆领了小孙女虔诚地祝祷?如水的月光下,可还有如鱼儿般调皮的孩童在自由地玩耍?
哦,时代进步了!我们有了香气扑鼻的花露水驱蚊虫,有了四季瓜果何必再觅青杏,神五已飞进太空,人类已成功登月……我们知道了月亮里从没有嫦娥和玉兔,我们害怕再提起那些风俗会让人嘲讽,我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传统渐行渐远,淡出了中华文化。
然而,因为念旧,我还记得那些风俗陪我走过的人生旅程,像我舍不得花的硬币,将珍藏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93628/dcde9fa5dfda51d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