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制订的计划没有实施,不了了之后,总以为是自己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才会一直拖拖拉拉,导致计划半路夭折。
其实,90%的人对时间管理有两个错误观念,一个是对时间使用缺乏有效的“目的导向”,另一个则是对时间的“过度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有80%的人关于时间管理问题,本质上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目的管理。如果你去记录过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你会发现,大部分时间都被“发呆”“聊天”“逛淘宝”等内容所占据。
这种情况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因为缺少生活目标。此时,应尝试用一些有意义的事取代那些“发呆”“聊天”的时间。
要明白,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目的管理,如果想要更好地利用时间,最先要做的是找到最值得我们花费时间的事情。毫无疑问,自我学习和精进是最值得我们做的有意义的事。
但往往在学习和精进过程中,出现对时间的“过度管理”。
不知你有没有制订过作息计划?
计划表中详细的列明了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背英语,什么时候做习题,什么时候休息……把每一个要做的事列的清清楚楚,也会按照这个表去执行,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一般。
但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可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样子”,感觉利用了每一分钟都在学习,每一分钟都没有浪费。
事实证明,这样做只是努力经手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却忽略了吸收的问题。接受知识不等于吸收知识,我们专注于学习各种时间管理的方法,但可曾想过如此管理,你真的确定这是在利用时间吗?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就如同网络带宽一样,当需要接受的信息流过大时,就会发生卡顿和数据丢失。如果缺乏思考和不懂取舍,每一样都要学习,每一个都想知道,是不现实的。
寄希望于通过对时间的分割挤压去解决这个矛盾,最后除了被自己努力学习的假象感动到哭之外,真的一点也没有用的。
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学会聚焦。
一位年轻人曾问一位科学家:“我很努力在做事情,为何总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结果呢?”
科学家问:“孩子,告诉我你都做了什么?”
年轻人说道:“我最近一直在练习弹钢琴,之前还和朋友们练习话剧,同时我还很喜欢天文和文学。”
科学家此时不慌不忙地掏出一个放大镜,尝试聚焦阳光来灼烧一株小草,他对年轻人说:“为何不尝试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呢?”
这个答案似乎并不能让总是急于求成的年轻人满意,他追问:“但是除了弹钢琴,我也很喜欢文学和天文,还有太多别的东西。我一定要放弃它们吗?”
“即便你拥有太阳的光辉,但若没有聚焦,你甚至都无法让一株小草燃烧!”教授的回答令年轻人哑口无言。我们做事要以结果为导向,要更关注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这内容本身有多么花哨。
如何以目标为导向呢?
一开始先按目标去做,过了一段时间后,大致就能明白自己距离完成这个目标究竟还有多少差距,以此来安排时间表,并随时根据当前情况动态调整。
目标是一定要按时完成的,至于花多少时间自己看着办,效率高就可以多休息,效率低就少休息,有时往往可以起到调动自己提高效率和执行力的奇效。
要从多维度的围绕着目标来进行提升学习,让大脑可以切换多种模式和场景,不必陷入疲劳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