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说过: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真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忧虑,退一步有一步的得失。
如何能够在苦海无边的人世间,给自己留有清净的方寸之地?
杨绛先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告诉我们三个道理:遇急事要稳,遇琐事要容,遇难事要熬。
01
遇急事要稳
杨绛将近百岁时的著书《在人生边上》,写了一个女孩阿菊的故事。
阿菊是她家的一个小保姆,年仅17岁,做事毛手毛脚,总是惹出大大小小的乱子。
有一次,饭菜已经端上桌,只剩一点中午的剩菜需要热热。
阿菊照常打开洋油炉热饭,炉子里的油溢出来了,她却不知道,火柴刚靠近,就升起了一股桶粗的火柱。
钱钟书,女儿和阿菊都吓傻了,站在一边拼命喊:“妈呀!”
杨绛听到喊声后,跑到厨房,这时,火舌已经升到了厨房顶,一场火灾扑面而来。
她镇定自若,在脑海里搜索救火的方法:
邻居曾用一床棉被救火,没想到火上浇油,酿成大祸,最后惊动了消防车。
用水扑火,有可能会造成中毒。
得找一个不燃物才行。可家里的炉灰只有半盆,不够用。
后院的阳瓷尿盆足够大,而且不会燃烧。
杨绛像箭一般,飞到后院,拎着一个尿盆扣在洋瓷炉上,火瞬间像条绳子收缩了,一会就熄灭了。
此时,丈夫女儿和阿菊才回过神来。
生活中,突发事件非常多,但好多人都是自乱阵脚。
只有临危不惧的人,才能在危机面前,利用理智,为自己,为别人寻求一线生机。
有人说:“看一个人有没有做大事的品质,就看看他面临危机时的表现。”
在危急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冷静,还能条分缕析寻找到应对措施,那他肯定是一个稳妥之人。
把事情交给靠谱之人,才能放心,省心,安心。
02
遇不同要容
杨绛和钱钟书生活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
杨绛的家庭自由民主,钱钟书的家庭传统守旧。
接受新思想的杨绛,却要在钱钟书的家庭从旧俗,守旧礼,行跪拜。
周围的人,都为杨绛鸣不平。
杨绛只是一笑而过,她解释道,跪拜只是一个礼节而已,和鞠躬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双方在意这些细节,那趁早打听清楚双方家庭情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抗日战争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困上海,因为经济拮据,他们和钱钟书的一大家子挤在一起。
杨绛十分喜欢读书,可几十口人住在一起,自己闭门读书,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为了能够融入大家庭,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却负责起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每天烟熏火燎,还要挎着篮子抛头露面。
杨绛的父亲颇有微词:“我辛辛苦苦供出来的女儿,却在钱家当老妈子使。”
可杨绛安慰道:“生活确实很苦,正好,我可以多学几项生活技能。”
反观现在的年轻人,过年去谁家要计较,孩子跟谁姓也要争吵。
最后总是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如果对爱人多一点包容,费心思多一点理解,生活中的琐碎,就不是消耗感情的战场,反而是滋养感情的温床。
03
遇难事要熬
杨绛夫妻一生淡泊名利名利,专心做学问,本以为一生可以安稳顺遂。
可天不随人愿,“文革”让他们遭受过此生从未有过的屈辱。
杨绛被批上课不端庄,只教同学们如何谈恋爱。
下放农村,每天打扫厕所,还被剃成阴阳头,被旁人指指点点。
很多知识分子忍受不住非人的折磨,与世长辞。
可杨绛夫妇靠着顽强的毅力,最终熬过了黑暗。
她把厕所的每一处角落,都用心擦洗,厕所打扫的一尘不染,更没有异味,进出厕所的人都对眼前这位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干完自己的活,她就在清净的角落读书。
在那些难熬的岁月,书就是她的精神支柱。
对于那段被误解,被羞辱的时光,她说: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虽然是一番屈辱,却是好一番锤炼……往后我受批评甚至受斗争,总深幸这场控诉大会大大增强了我的韧劲。”
她把每次苦难都当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像金刚,烈火的焚烧只能让它更坚硬。
她相信,人们心中的善,总会战胜恶,熬过那些艰难的岁月,人生终会柳暗花明。
04
写在最后: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
遇见恨,是为了教会我们学会爱;遇到冷淡,是为了教会我们学会温暖;遇到苦难,是为了教会我们学会坚强。
就像杨绛说的: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雕刻的过程很痛,很漫长,但挺过去,你会见到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