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和老妈一起逛街买衣服,出门之前老妈就会叮嘱我,即使看到非常喜欢的衣服,也不要表现出非要不可的样子,否则售货员一定不会给优惠价的。因为商家知道,小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满足。
老妈虽然没有看过消费心理学,但是从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确实挺有用。
《我们为什么买买买》这本书很有意思,封面上写着:如何才能买得开心又不掉进商家的陷阱vs如何才能不留痕迹地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买买买。
按理来说,消费者和商家,在某种角度上,是对立的。但是这本书从两个方面去教会我们怎么消费和怎么营销。所以,要想打赢这场心理博弈,一定要仔细研读这本书啊!
书中的干货内容很多,作为一个消费者,我选取我感兴趣的点来谈一谈。
01 消费与身份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拿着几千的月薪,住着偏远狭窄的房子,却舍得花几十块钱去星巴克打卡,只为了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当他们得到朋友的几十个赞时,心里油然而生骄傲和幸福的感觉。尽管接下来的生活仍然一如既往很拮据,但是他们乐此不疲。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精致穷”。
这种伪精致的生活背后,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很多时候,人们购买产品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他们身份的象征。人们通过消费了解自己的身份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让自身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会对他人进行分类,并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试图赋予世界一种秩序,从而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相似或不同。而在分类和比较的过程当中,能够让我们弄清楚自己的身份。
而通过消费得到的产品,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他人拥有的财产对其进行分类并和自己做比较,从这一步我们可以看出物质财富的意义。
比如很多人向往开名车,买豪宅,因为这样会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富有很成功。名车和豪宅这个时候会代表一种符号,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
因此,消费和身份的联系非常紧密,人们可以为了某种身份去消费。
这其实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去仔细想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产品?是否真的值得自己花这些钱?花这个钱得到了什么?仅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吗?在这个过程当中,商家是否利用了我们的想要证明身份的心理?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理性消费者,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
02 消费与情绪
有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购物去宣泄自己的不开心。在疯狂shopping了一整天之后,提着大包小包回家,心满意足的细数一整天的战利品,之前的烦恼仿佛一闪而空了。
那么为什么买买买可以治愈各种不开心?
其实我们的情绪是会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方式的。
情绪是一种感觉,例如消费者对产品的功效特别满意。有一项研究证明,情绪会使人们在所关注的事情上产生偏好。而有时候与消费相关的决定,跟消费者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欲望有关。
比如当你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你就想要去急于采取一些消费行为去缓解自己的情绪,可能这时你就想要做出一些消费的行为,比如去商场购物,去吃一顿大餐,去看一场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解不开心。
另外,情绪也容易受到氛围的影响。比如在商场中,我们总是能听见音乐,这是因为音乐常常用来树立某种形象和制造某种氛围。过年期间去超市,你总能发现很多超市会播放一些特别喜庆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从而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里停留更久,提高了商品的销量。
了解了这个之后,以后再进入商场购物,听到耳边的音乐,你或许能提醒自己,保持理智,做一个理性的购物人。
03 消费与幸福感
最后想要讨论一个问题,我们能够从买买买中获得幸福吗?
关于幸福的衡量方式有很多。一次购物,一顿美餐,甚至一场电影都会让人体验到美好的感觉。但是这些是否是一种短暂的幸福呢?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在购物付款收货的那一刹那,或许会觉得特别开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愉悦的感觉会慢慢消失。
物质的获取,有时候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相反,体验型消费反而会让人感到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持久的。
比如一次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和朋友一起体验新鲜的事物,拍下美美的照片,既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又能在以后回忆起美好时光时重新品味快乐。
所以消费是否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取决于你想要短暂的幸福,还是要长期的幸福,短暂的幸福确实可能通过消费来实现,但持续的幸福需要精神方面的东西,比如良好的社交关系。
人是有思想理性的动物,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买买买,是一个大学问。通过这本书,你可以开始审视和洞察自己的消费行为,成为一个幸福的消费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