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限或不设限都不是关键,关键是要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关系就是自由的,因为知道应该怎么办。但在还不了解事物的关系之前,心灵上进行一次超越:暂时无视具体条件,假定自己的规划会成功;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即树立了高远志向之后,立即要转回现实。
具体方式就是:研究具体的现实条件是如何的,这就会使自己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开始的阶段,一个人假定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并不属于荒谬。因为事实是这样:自己还活着,还很有生命力,还有很多愿望,但这些条件都是有限的,不久的将来大自然会让你衰老无能,最终变为灰尘。
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对生命的珍惜,个人就有结束无所作为的责任;因此,这时候消除观念上的限制是合理的。
但在消除了原有的限制性的观念之后,即不给自己设置限制后,自己立即就要补上一个环节:根据具体情况,即自身所处事物的各种关系,给自己确定行为法则,以此限制自己,使得自己的行为很有章法与自身的境遇完全和谐。
人生在世应该有胆量给自己筹划一个能振奋自己心情的规划,在这一点上不必太谦虚;谦虚原本是美德,但在筹划人生这一点上恰恰可能是懦弱。
因此要敢于构想美好蓝图,然后努力去实现它,至于之后是否能实现,在眼下的阶段属于杂念。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这就会要求先问清楚,事物自身的规定是怎样的?了解了这些规定就按事物自身的规定办事。比如,如果要立志就暂时不要谦虚,如果要志向成真就要持续行动,如果要发现事物的各种规定就要学习思辨;因为思辨的本质就是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辨认和判断。
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研究,就是因为万物是被“关系”决定的;关系就是事物的本质,就是一切事物问题的答案。
不仅外在的事物之间是关系,个人内心的活动也是关系。比如,有一个人自杀了,因为她或他的内心观念就是“必须胜利!”这个观念遇上了失败的事实,两者的关系冲突很大,于是选择一了百了;这就是关系造成的结果。如果内心的观念是:失败没关系还有下一次。这个观念如果遇上失败,两者的关系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会出现另一种类的结果。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既然关系决定了事物的存在方式,所以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还是要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作为依据来为自己设置合理的行为法则。
应该限制的就要限制,不应该限制的就可以解除。一切都可以听从理性来安排,美其名曰的“不设限”是伪理论,它想暗示在不设限的情况下,你的创造力就会无限解放了,这是虚妄的幻想之风气。
事实上,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所有的限制,那它还是人吗?它还有理性了吗?
“不设限”只能是有限度有范围的,因为人是有限事物,不是玉皇大帝,必须注意与别人与世界与万物的运动规律保持和谐。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实有些时而妄想摆脱一切限制的人,但是因果在上,怎们能跑出因果律之外去呢?
真正的英雄就是能按事物本身的规则办事,当然这需要养成耐心对现实进行洞察的习惯,给自己制定一套合理的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