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
书是用来读的。读好书可使人或丰富学识,或增长才智,或提高技能,或淘冶情操,总之于人大有裨益。正因为如此,建有一间图书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村寨充满希望的象征。
前几年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和近年来实施的乡村振兴工作可谓是卓有成效,不仅使众多乡村和农户从经济上脱贫,还为众多乡村建起了村级图书室,给当地老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粮,使古老的山寨迸发出恒久的生命活力。
然而,这些宝贵的“粮食”老百姓“吃”到了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不久前走访过一些村寨,竟惊讶地发现:众多的图书均挤挤挨挨地静守在书房里,很少有人借阅过!
何以如此?
笔者通过深入地调查与分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图书无专人人管理,既不归类、编号,也不编排索引,不方便办理借阅手续;二是没有建立完善可行的借阅制度,即使图书有人管理也不敢轻意借出,借了怕丢;三是推介工作做得不够(个别村干子脆不做),村民们根本不知村里有些什么书(部分村民甚至不知村里有书),致使大量有关栽培、种植、养殖等科普图书无人问津;四是有关爱书、护书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借出的图书往往难以“完璧归赵”,从而加大了图书管理和再借工作的难度。
图书室建立了,拥有了图书,就应该想方设法把它借出去。不要让村里那些梦想着科技致富的农民们,面对着图书室而慨叹无书。为此,笔者建议拥有图书的村,把书管起来,归类、编号,使之方便借阅;把制度建起来使书有借有还;把推介宣传工作做起来使书成为农民的真正朋友。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做好以上工作,将图书室大胆地对农民们开放,那些宝贵的精神食粮才有可能充实村民们如饥似渴的“肚皮”,书籍的阶梯作用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古老的山寨才有可能充满希望。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建立村级图书室,毫无疑问是一项富有远见的创举。但是,仅仅只满足于捐赠图书、送书进村和建立图书室,对于管理还相当落后的农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各乡村振兴工作组还应当引导和帮助各村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借阅制度,将图书室办好办活,让书本能够捧在村民的手中,让村民能真正享受到那些甘美的精神食粮,让“村民爱上阅读”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新亮点!
村民爱阅读,乡村更振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