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感悟:
【昨日课程践行】
今日于都第六章、第七章,运用三指阅读法,不仅在37分钟阅读了50页,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画了重点,明晰了两章的逻辑架构,纠正了对框架的认知。从一个对这本书阅读的门外汉,到向内摸索,边阅读边思考:框架思维如何更好地为我所用?
思考结果:
1.明晰班长职责,做好辅导员和班委之间的纽带,收指成拳,从建组第三天开始做好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再计划。以一个阅读周期为单点突破周期。
2.通过因果律,计划小组接下来一周的阅读方向、讲书方向和人才储备方向。
3.通过反事实思维,计划前置大殷辅导员价值,以梯队式进行讲书人培训,大殷→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作用:强点更强,传帮带。
4.通过约束,计划运用沟通力与卿卿、大殷两位辅导员沟通,在两者的指导下,创新思维,重新调整框架。
【今日课程学习】
阅读的方法:
1.习得能力:
1).希望这本书给你带来什么改变
2)希望在书里获得什么样的东西
3)希望问作者什么样的问题
2.学习理论
目录:是谁?是啥?
3.解离体验
三分之二处看书
感悟:李拓老师说的一本书精华部分遵从二八法则。我理解一门课程的精华其实也是遵循着二八法则。这节课最核心的就是上面的三个类别的书如何去选择。解决了我选书的困惑,看书抓手的困惑。
【未来课程规划】
1.利用碎片时间,快速概览课程,对各阶段讲什么,我能准备什么,做好准备如何更好地使用发挥进行计划、实施。
2.留存课程精华,每次聆听时生成不同修改痕迹,最终把课程系统装入自己大脑系统,视频复盘课程以教代学,测试学习成果。
【框架思维阅读】
*测速
《框架思维》137页-187页 37分钟,阅读第六章、第七章
【要点概览】
第六章
1.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心智模型。
2.一旦人们选定了一种框架,就很难摆脱它。
3.有时候,我们的心智模型并不正确。固守一种框架,可能会与最佳失之交臂,因为我们所采用的框架本身就有局限性。
4.当重构取得成功之后,它能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一系列新的选项。
5.若要取得成功,继续坚持得到验证的心智模型乃是约定俗成的策略,而非认知惰性的结果。
6.我们常赞美成功的重构者,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非常人能及。
7.三种框架重构的方法:
1)框架目录
2)重新调整
3)重新创建
8.有时候,人们的重大发现会导致一场根本性的框架重构,而自己却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9.换框架四点障碍
1)建立一个新的心智模型,思维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2)脱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往往很不容易。
3)框架与实际情形的契合程度,也就是如何根据特定的情况实现自己的目标。
4)找到进行框架重构的恰当时机并不容易。
第七章
1.应用框架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因果律、反事实思维和约束,我们可以大幅减少搜索范围,并确定几个非常有用的选择。
2.框架的应用是一件可以通过时间来获得提升的活动。
3.我们习惯于成为思想采集者,能激发起我们内心的求知欲。
4.大多数创意不过是把想法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除了我们所处的场景,即我们自认为真实的场景,还有很多不同的场景。
5.个体通过扩展框架库、进行认知寻觅,以及培养从零开始的心态进入认知的未知领域,从而提高他们选择框架的能力。
【名人金句】
1.要在头脑中携带一个“心智模型的网格”,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多框架可供选择)。——查理·芒格
2.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凯
【课程金句】
1.与在框架内进行推论相比,转换框架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技巧。
2.所谓框架重构是对常规心智模型的一种挑战和颠覆。
3.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关键的重构者。
4.花时间考察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和所处环境十分重要,它是使自己成为更好的重构者的必要条件。
5.我们需要用新思维来解决社会上最深层次的问题。
6.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视角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