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有方法的。
有些人以为,一页一页的把书看完,分析作者的知识架构,做好思维导图,漂亮的做好读书笔记,才算认真读完一本书。
只不过,过几天发现,书看完了,也动手了,脑子还是空空如也。于是跟自己说: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刻苦,书读得太少。
其实,自己没错,是读书的方法错了。
学习第一个误区,避免过于外在形式化。
推荐三点学习方法
一 : 直接用,
比如,
你想改掉某个坏习惯:沉迷手机,或是拖延等等,正确的做法是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漫无目的阅读,更不需要做好笔记,而是针对性,选择性的看,一旦找到对自己有启发,有用的方法,立刻,马上用。
把直接用当成学的前提,作为学的刚需。
避免过度外在形式化。做笔记,做思维导图,打卡,发朋友圈等等等都是最肤浅且错误的
用,是最好的学;
书籍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知道和理解,更应该是判断和选择,帮助自己,改变人生。
二:关联
建立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道理,如果不去深思,很多观点相互对立,脑子就容易出现熵增。出现混乱的情况。
看得再多的书,也只是一些用不上的概念,公式,案例,道理而已
所以,我们需要把学到的知识点关联起来。
看到有用的知识点,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到什么地方”
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李善友有一个习惯,遇到对自己触动大的信息,就立即停下来进行关联。不找到五个能关联的点他不会罢休。
这是一种能力,从A事物联想到B事物,甚至更多,就像游戏中的裂变能力,能够高效的帮助自己成长。
很多高手都拥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牛顿看到苹果掉落的关联到地心引力
瓦特看到热气冲起壶盖关联到蒸汽机
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老爷子有上百种思维模式。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有五百多个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
这背后无一不是依靠关联的能力。
如果你还是不太理解,没关系。因为有些事情,压根就不是用来理解的。
这就好比小孩学走路,不用了解行走的原理。
遇到对自己触动大的知识,停下来多问几遍自己,这个道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相信我,这习惯你会受益终生。
三,专注和休息
李大钊先生说过:学习的时候踏实学,玩的时候痛快玩。
也就是很多牛人都在说的:专注+休息。
这是一套针对高效学习的组合拳。
但是,大家的注意力只停留在专注上,而忽略了休息。
于是,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
在开始分心走神的时候,不会及时的休息回血,而是依靠意志力逼迫自己学习。然后分心走神的情况愈加严重。
如此往复,引发强烈负面情绪: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自己真没用,无限的自责和内疚,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虽然,每个人的专注时间都不一样,但是处理某个难题时或者学习时,大脑高度专注必须消耗自己的精力作为代价。而精力一旦处于低位,就会影响专注度,从而分心走神。这时候强制自己学习,就等于透支,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还会产生抵触学习心理。
所以,在有些累的时候主动选择休息,才能高效学习,良性循环。
其实,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只是很多时候时候,总会鬼使神差的坚持继续下去。哪怕效率变得很低。
好在现在手机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类的APP,这类软件可以很有效的帮助我们陷入低质量学习的怪圈。
这里推荐一款软件:番茄时钟
这就是我要讲的三点小的建议。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路上少走点弯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