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晦,(760-838),字大章,号登瀛。福建晋江安海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壬午科状元及第。系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该科进士二十三人。考官:中书舍人权德舆。试题《风动万年枝诗》。
一、缘起
公元800年,徐晦已经是40岁的举人,才华横溢,名重乡里,只是身处福建边陲,着实可惜,其舅欧阳詹劝其去京赶考,并题诗相赠,勉其大器可晚成: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
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
汲汲有所为,驱驱无本情。
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
泉州到长安,一路北上再西去,相隔5千里,过千山万水,实属不易。
既然下了决心,泉州徐仓举人踏上了北上赶考之路。
行舟住店,行路艰辛自不毕言。
二,得砚
(摔墨)盛夏时节,徐晦进京赶考到了兖海节度使河南道沂州郡临沂县芦山(今沂南县青驼镇芦山),傍晚到了芦山下,一不小心脚下一绊倒了下去,把身上木质的墨盒摔成了两半。虽心疼不已,也是无奈,只好在芦山西边驿店住下。
(托梦)徐晦夜宿驿站,心疼摔坏的墨盒,自是辗转反侧,孤枕难眠,好不容易昏昏沉沉睡去,梦一白胡子老头,笑吟吟的对他说:“不必为失墨烦恼,失墨就是得墨。面前这座芦山是宝山,盛世产砚乱世出金。琅琊王氏(王导、王翦、王義之、王献之家族)、阳都诸葛珪、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家族)都是盛世在此得砚,乱世成为国倚栋梁。今唐盛世已无多,有缘至此,取砚报国吧!”徐晦忙问大仙是谁?老人自称太白金星是也,大笑而去。梦遂醒。
(得砚)清晨,雨后初霁,青葱欲滴,徐晦登芦山徜徉,行至今砚石老坑附近,忽见路边沟中有一奇形片石,淡青绿色,边缘花花芽芽,形色如桂,试磨成砚,开墨顺滑,遂随身使用,大喜,爱之不已。
三,高中
从芦山得砚后,徐晦沿沂州府西行,直奔长安。贞元壬午开科之时,因天寒地冻,众举人砚中之墨皆结为冰,不得书写,惟徐晦砚墨如油,挥洒自如。
考毕,阅卷,放榜,喜讯:泉郡登瀛里徐晦一科进士及第,状元。
四,风骨
徐晦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
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晦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
权德舆感慨万分。
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
五,仕途
徐晦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晋州刺史、又入朝拜中书舍人。宝历元年(825)又出任福建观察使,第二年又回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四年(830)拜兵部侍郎,次年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拜任礼部尚书。
六,致仕
徐晦晚年因嗜酒过度而失明,于礼部尚书职辞官,归居晋江湾海徐状元巷。
七,情结
因感芦山得砚台之恩,徐晦耋年又重回芦山。7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回到今沂南县青驼镇芦山,禁不住泪流满面。他在芦山西边的驿店(今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住了半年,天冷方回。
在此期间,徐晦每天都命贴身汪姓管家领路,沿着芦山的溪边散步。谁都想不到这个双目失明的老人在琢磨啥事。
一个月后,徐晦决定买下芦山西边千亩土地,全是山岭薄地,所费钱财也不多。尔后,决定把儿子徐潘迁来。
为下决心,他命汪姓随侍管家找人,在芦山西麓山脚下,开挖营建了3座大坟,位置在如今的芦山溪头村乡村大舞台北边。3座坟呈品字状分布,相隔各19米,分别埋入皇帝御赐的金砖、如意等宝物各一宗,为风水墓地。
徐潘是徐晦长子,承父命,遂在徐晦南归后,在汪姓管家的引领下,举家迁往芦山西,以长房长支聚众成村,即今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
徐晦命次子徐湖经延寿迁居连江徐仓;命三子徐江留居泉郡徐仓。
徐晦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卒,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次子徐湖守陵)。追赠兵部尚书。
八,败落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乱四起,徐潘后人家道中落。先是汪姓管家的后人偷盗挖了一座墓中宝物变卖,后来又不断鼓噪徐潘后人,把另两座坟里的宝物也挖出来变卖了。
再后来,战乱加剧,民不聊生,人口锐减,徐氏也避祸而走。
如今,在芦山西麓的芦山溪头、徐公店两村,已无徐晦后人,亦无汪姓人家。
状元徐晦的芦山情结和故事传说仍然千年流传,留下的足迹,如砚石老坑、官财石、状元桥、砚荷塘、砚石沟,也历经千年,连同芦山,沉默不语。
(作者:郑志远,驻沂南县青驼镇芦山溪头村第一书记。13854914131.
根据历史资料、民间传说,搜集整理创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