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聊常识问题,不做过多专业讨论】
某日,在某投资拓展群内,某群友贴出一图,引发了一波骚动。
图中文字颇具煽动性,表面上是对负债的质疑,但实质是将房地产业甚至整个现代金融制度挂在火上烤。
受其影响,群友纷纷表达对高额负债的担忧、愤慨。在面对“钱去哪儿了?”的问题时,有人认为“去银行了”、“在国库里”、“被海外资本卷走了”,还有观点认为“其实都是穷人,负债消费而已”。
现在很多朋友喜欢看各种有关经济、金融、投资理财的公众号和网课,我一直不认为非专业的朋友们能从这些媒介中得到实质提升,主要是因为它们大都没有从原理层为受众夯实基础。基础不稳,又怎么可能学有所成。群友们的反应即是如此。
那么,负债之后,钱究竟去哪儿了?负债是不是真的让我们变穷了?
01简单认识资产负债表
总体而言,资产负债表是反应政府、企业、家庭、个人有多少“家底儿”的表格工具。
我们拥有多少财富,欠多少外债,基本都能通过这个表反映出来。
如下图,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右上方是负债,右下方是所有者权益。每个大类内包含众多科目,这里不做细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或者参考CPA财务与成本管理教材。
此处需要掌握一个核心公式: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正常情况下,这个等式是一定要满足的。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基本道理:负债水平发生变化后,资产或权益必然发生变化。
那么,要回答“负债之后钱去哪了”,自然就得看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发生了什么变化。
02 负债之后,钱去哪儿了?
以我的朋友上官闷蛋为例。
下图是闷蛋买房前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闷蛋现在有62万元总资产,因为负债为0,所以所有者权益就等于总资产。流动资产中只有短期存款,这个是闷蛋为了应付日常开销放银行卡里的钱。闷蛋每个月工资2万元,所以他就一直将短期存款保持在这个水平。
后来,上官闷蛋为了追求他心仪的女孩独孤拧巴,就咬牙掏出多年积蓄买了一套市场价100万的住房。因为钱不够,从银行借了40万。下图是闷蛋新的资产负债表:
可以看到,负债一栏中的房贷一项增加了40万元,短期负债中的月供增加了1万元。
那么,上官闷蛋是不是因为买房而蒸发了自己的存款?
先看流动资产,没变化。非流动资产一栏,房产对应金额变成了100万,但是长期存款变为了0。
因为增加了1万元月供,所有者权益减少了1万变成了61万。和买房前相比变化甚小。
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买房后,上官闷蛋的财富并没有明显减少,他的钱只是从长期存款中挪到了房产里,从银行卡的数字转换成了一张房产证及其对应的市场价。并且,闷蛋的总资产因为负债而大幅增加。
进一步讲,买房的100万现金都流到了开发商手里(不考虑税费),银行手上的现金减少了40万。未来,上官闷蛋会通过月供将40万连本带息慢慢支付给银行,而他的非流动负债会逐步减少为0。
好消息是,如果房价不断上升,他的净资产就会迅速增加。
对于开发商而言,以上逻辑同样奏效,只不过不同主体资产负债表的科目和财务处理有所差异,例如开发商借款投资,借到的钱一部分转换成了现金或银行存款,一部分购买土地后转换成了存货(这一点和非房企不同),具体过程比较复杂,此处就不细讲了。
至于政府,尤其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大量的负债都被投入到基础设施中,资产端增加了很多变现困难的基建设施,流动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被急速压缩,日子的确比较苦逼。
捎带多说一句,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借款买房后变穷了?
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月供(流动负债)急速上升,导致流动资产(现金、短期存款等等)没办法应对短期开销,而长期资产又不能立刻变现,当然倍感穷困。其实并不是真穷,钱都在房子里,卖了房,又能挪出一部分钱继续浪了。
总之,文初图片中所说的问题纯粹是在混淆视听。
中国房地产业搞了20多年,居民、房企、政府因为房地产增加的那部分负债,都有对应增长的资产,钱没有凭空消失,只是转换成了房产、土地等形态(当然还有一部分流入金融渠道然后被分散到了其他领域)。并且,人们不仅没有变穷,反而因为对债务的合理利用而实现了总体财富的大幅增长。
但是,大部分负债都会产生利息支出,是不是应该尽可能避免负债?
当然不是。
我们不仅不应该拒绝负债,在很多情况下,还得主动负债,死皮赖脸地负债(比如美国),事实上,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把“借钱”这件事处理好了,企业、政府和个人的活力在极大程度上能得到释放,进而能够放开手脚发家致富。(当然也有不少副作用)
至于负债究竟有什么价值,以及该如何聪明地负债,下篇文章再聊
![](https://img.haomeiwen.com/i7860266/a5a6a22ab6a85c5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