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学习且涂鸦一遍《道德经》,真切体会到“大道至简”这个说法,老子在五千余字文章里,不厌其烦论证他的观点,个人初步理解就是“做人谦卑,做事无为”。
做人是处理自己和自己关系,做事就是处理自己和别人关系,因此做人做事就是处理关系过程,彰显人际互动思想的能力。
这就引出了人际关系的哲学理论话题,也就是《道德经》全文体现的“物极必反,以柔克刚,不为而为,不争而争”说法,上升到当今思想说法,就是“哲学”了。
什么是哲学?就是智慧,研究智慧的学说。智慧体现在哪里?自然是个体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阿德勒对于什么是科学说过一个理解,那就是只要有用于生活的就是,从这个角度解释哲学,哲学和个体生活密切联系的,也属于科学范畴。
老子的哲学思想就是物极必反,阴阳变化,用现在术语说就是“哲学辩证法”,也可理解为哲学三大规律之首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法则。
矛盾规律看似对立统一,本质就是运动变化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比如,买的一提牛奶过期了,这个过期是时间导致牛奶物理成分变化,种的豆角秋葵收获了,这是时间变化导致青菜成分成熟,变化是事物内部双方纠缠的结果,是绝对的根本的。
物理世界的变化好理解,上述食品过期,青菜成长,乃至季节变化,阴晴圆缺,没有太多异议,好接受。
缘由是不能改变环境,只好改变自己,我们知道物理环境不是自己左右的,也就不能怨天尤人,乖乖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但是,心理世界出现问题之后,我们不太容易理解和接受外部环境变化,如常见的问题:
1、家庭教育,孩子为何不听话了,为何不认真学习,为何这样不省心啊。
2、家庭关系,为何总是和我对着来,怎么就这么不讲理,为何不是当初那样好了,怎么就变了一个人似的。
3、社会关系,怎么总是和我过不去,晋升总是那么难,说好的事情就是不处理,事情推进为何这样不顺心。
等等,感觉世界总是那么不如心意,处处和自己作对一般。这个感觉对么,不能说不对,感觉是真实的,但是一定哪里出了问题?
问题就出在不接受心理世界的变化!
两个人关系好的时候,总是期望更加好,起码不能变差,这就是固执化思维,不接受变化,好比不接受季节变化一般。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表达感受,深情厚谊表达,绝不意味着不会变心。当初的山盟海誓是真的,后来的劳燕分飞也是真的,不矛盾,因为变化是根本的。
接受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物理世界,而且发生在心理世界,这是老子道德经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物极必反就是此意。
稍微联系下,老子说法类似佛学说的“变化性,和合性,寂静性”,这是慧眼水平,罗汉境界,是破执,并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