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是在罗辑思维里听到这本书的解读,当时觉得很震撼,似乎社会上所有的自恋行为,大多数生活中遇到的不理性都被“巨婴”这个理论巧妙的解释了。面对网络上很多一边倒、甚至无理取闹的声音,似乎可以很傲娇地丢一句“巨婴啊”,留给这些愚昧的人们一个高傲的背影。
我读书是很浅的,即使一字不差地读完也很难总结出一个专业的书评,而且是那种读完就忘,看了这章忘了前一章的笨人,只能在掩卷沉思的时候给这本书一个不太负责任的总体概括,主观甚至武断。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这样的开篇定论,可想而知整本书花了400多页在从生活中的各个片段论述国民的弊病,其实他并不是仅仅针对国人,应该是宽泛的全人类的大多数。正像本书副标题所写的“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即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定位也并不是科普,而是作者21年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书中以现象、案例和参与心理咨询的“病人”为主。
从婴儿到少年,需要经历三阶段:6个月前,是一个人的共生阶段;6个月到3岁,是两个人的阶段;3到5岁,是三个人的阶段。
相应地,爱情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1=1,我们两个,宛如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我恨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
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精神分析师们私下认为,所有民族的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而中国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弗洛伊德讲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俄狄浦斯期,也成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巨婴心理:共生
集体主义,也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而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所以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当然我没法认同这个观点,我乐于助人不是因为我心理有问题,而是我认为一个较高的道德层次就是互助。)
此处作者还暗讽了一下郎朗,“父亲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中国式好人
类似“拖累症患者”,他们的好是讨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和恐惧,往往是因为经历了“被抛弃创伤”、“被吞没创伤”、“性羞耻感”,待他人时爱付出,口头上不求回报,而又严重委屈自己。想要避免自己成为一个“中国式好人”,首先要做个真实的人,对于小孩子的教育来说:1、一岁前父母多和他情感互动;2、孩子长大后给他自由;3、鼓励孩子活力流露,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
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
全能自恋,在成年人身上的四种表现为:1、追求优秀,甚至完美;2、想法多,行动困难(其实真的做起来,根本没法一蹴而就);3、诛心论:一个人必须知道想法不等于事实,往往一个社会权利体系因为惧怕人的想象,而会试着去钳制想象的自由;4、在关系中受伤后,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
巨婴和真正的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或许是,巨婴觉得,我一发愿,事情就得立刻按我的来,否则就会感觉到挫败,成年人则知道,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有一条关于治疗失眠的办法,就是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核心思想来驯服自己地思想,睡眠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外部的一部分,不要怪罪别人或者自己,要能够接纳“失控”,只有自恋的人才会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不按自己的意志运行。
孝就是顺
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转。客体使用,自体是自己,客体就是别人和其他事物。客体使用即婴儿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妈妈的乳房、玩具或者其他人与物,而不比担心该客体的反击,更不必担心这个客体会与自己断绝关系。婴儿的力量太小,而一个成年人“无情地使用客体”,比如父母无情地虐待孩子。
无回应即绝境
很多成年人感觉到,若对方没有回应或是不及时回应,自己的情绪会产生巨大波动,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很多心理学家说:对幼童来讲,无回应即是绝境。所以,让“呵呵”、“哦”远去吧~
从龙成为人
全书所有的问题,源头在哪里?国人的潜意识深处住着一条没有被驯服的全能自恋的龙。
主动地、带着主体感地去做选择,很重要,这才最终塑造了你是谁。而完成自己的历程,至少需要两点: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深入认识自己,特别是恐惧的部分。
作者是利己主义者,强烈地鄙视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因而也十分推崇王小波(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思想,活得自由,洒脱。这本书或许通过巨婴的概念构筑了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解释心理学中的自恋、自卑、暴躁、控制欲、恋尸癖等等多种心理问题,虽然例子鲜活生动,但并非如科普小品一样浅显,需要细细品读。
武志红
《巨婴国》
浙江人民出版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