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字物象以致思,
赋形阴阳之妙趣。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相传隶书是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篆书为隶书,蔡邕蔡伯喈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载:“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意思是说程邈入狱十年,删繁就简将篆书圆转为方折,曲弧线为弯直线,总结出3000字,呈始皇,直接从狱中放出提为御史,所以有了“程邈造隶”一说。
隶书分秦隶、汉隶、八分。汉隶指两汉400年的文字,被当时汉赋家铺陈于描摹世间物象,是许慎象形说的继承,极尽语言描述之能事,却与“见素抱朴”的汉隶形成强烈对比,大道至简,《周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表其象,不提其理,是汉赋不是汉隶,被唐代孙过庭批为“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其实,理已内含,阴阳生本性,当时已惘然而已。
今乃有感而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