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观察一下现在学校里的孩子,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会发现这样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家里有钱的孩子更聪明。这是真的吗?对此,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20多年前,堪萨斯大学的两名儿童心理学家李斯莉Todd Risley和哈特Betty Hart,曾对42个来自不同社会以及经济背景的家庭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孩子9个月开始,一直跟踪记录到3岁,重点考察了这些家庭共计数百小时的亲子互动情况。3年中的每个月,研究者都在每个家庭内部拍摄1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过程。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智商普遍偏低。
但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大家想当然的“因果关联”,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这些孩子智商的,并不是家庭收入本身。因为试验中有这样一组统计:
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较好家庭背景的孩子,平均每小时接收2153个单词量;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接收1251个单词量;靠领取社会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只接收616个单词量。等到孩子4岁时,这样的差距累计起来大约相差了3000万个词汇量。
也就是说,决定智商的并不是“收入”本身,而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的父母,通常跟孩子会有更多的交流——父母与孩子交谈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孩子的智商。
在研究调查中发现,经常与父母交谈的孩子,语言能力远远高于交谈少的孩子,并且IQ测试分数也更高。6年后研究者们对孩子进行回访,能力强的那些孩子在9-10岁时,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好。
“亲子互动密切、积极交谈”的家庭,与“亲子互动不多、更倾向于敷衍交流”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计学上差异显著。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与孩子交谈多种多样的话题,使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个语言丰富的正面环境中。
西方国家的这些早年研究会更加直接地揭示阶层差异性,似乎在告诉人们“寒门再难出贵子”。但其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父母的话语在孩子的发展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感谢您的收听,明天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我家孩子不和我交心了?”
欢迎加入相随心理研习社·亲子教育微课堂,每天学点育儿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