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澔【680】守住自己的立场2022-06-15

刘澔【680】守住自己的立场2022-06-15

作者: 刘澔日日不断 | 来源:发表于2022-06-15 07:17 被阅读0次

    原文

    《阳货篇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华杉详解

    阳货,就是阳虎,季孙氏家臣,但是他囚禁了主公季恒子,逼迫季桓子和他妥协定盟,执掌了鲁国国政,开陪臣执国政的先河。这时候,他开始招揽人才,便召见孔子。孔子之前看鲁国政局混乱,君不君,臣不臣,不愿参与乱局,在家每日研修诗书礼乐,教授学生。这时候阳虎召见他,他更不想去,回避不见。

    阳虎看孔子不来,就叫人给孔子送礼,送去一头蒸熟的小猪。豚,就是猪。现在你去日本旅游,菜单上看见豚肉,就是猪肉。

    按礼节,阳虎是大夫,孔子是士,大夫给士送礼,士必须回拜,上门拜谢。孔子呢,就“时其亡而往拜之”,派人去阳虎家门口侦查,看见阳虎出门不在家,他赶紧去拜谢,这样,我也不失礼,也不用见你。

    但是不巧!“遇诸途”,在回来的路上,正好碰见阳虎,没办法了。

    阳虎说:“孔丘,你过来!我跟你说几句话。”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你一身本事,就像身怀重宝,但是却坐视国家迷乱,不去拯救,你这算是仁吗?

    曰:“不可。”这个“曰“,是谁曰,有人说是孔子回答,也有人说是阳虎自问自答,因为后面有“孔子曰”,区别于这个“曰”,后面“孔子曰”才是孔子曰。这个“曰”是阳虎自问自曰:“不算吧?这不算仁吧?”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大丈夫将乘时而起,兼济天 下,你成天盼着有机会施行你的主张,现在机会来了,你却坐失事机,这算智吗?不算吧?

    “日逝矣,岁不我与。”时光流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诺,吾将仕矣。”好吧!我答应您,出来做官。孔子知道阳虎是恶人,不愿意上他的贼船。但是他也不跟他硬拼,若是子路,可能当街痛骂:“反贼!我死也不会与你为伍!”那可能当场就慷慨就义了。孔子不会这样,他懂得保全自己,来日方长。之后阳虎很快败亡,流亡国外,孔子也就把这事拖过去了。

    刘澔觉:

    要很巧妙地守住自己的立场,不要在当下硬来,你说得对,我都行。但是最后如何,你看我行动支不支持。阳虎是臣子,开陪臣执政的先河,做了这样不得民心的事情,又怎么会有人来帮助他呢?

    这个时代的大家需要什么呢?表面来看是需要更多的钱,但大家最真实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找到自己的价值。

    做企业就是做教育,如果你的员工来上班只是为了能拿这份工资,那我相信,身为领导的你一定很痛心。具体的我就不说了。那怎么做一家伟大的企业呢?不是我伟大,是大家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都可以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还都可以赚到钱,风险,我帮你承担,你努力,好处我还给你。大家的心能不在这么?大家的心都在这了,这能不伟大么?本来还想说两句,但思来想去还是不说的合适。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企业。非常感谢华与华,它带给我的文化、体验、以及老板亲身做的让我学到的,都是最宝贵的。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人人都会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过,孔子并没有说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他只是说,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习染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别就越来越大了。

    什么是“性”?孔子也不怎么清晰精准地定义和界定这个词,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孔子只讲浅显易懂的,日用常行,不太从哲学上下定义。关于“性”的标准定义,可以以《中庸》为准——天命之谓性——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就是性。性,就是天性。万事万物都有性,人有人性,牛有牛性,马有马性,花有花性,草有草性,就是“基因”吧,有这基因,长出来就这样。无机物,铜、铁、水、木,也有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是性。是同类,则性相同或相近,都差不多。

    那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还是无善无恶,还是有善有恶,后世观点比较多。孔子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看起来他也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后来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说无善无恶,扬子说有善有恶。最后孟子的思想成了主流,《三字经》里就有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们骂一个人,骂得最狠的,就是骂他“没人性!”,而一个坏人,如果发现他有一点善意善行,就说:“还算有人性。”可见我们都是认同人性本善的。

    但人性有一个特点,就是后天的习染,跟什么人在一起,就容易变成什么人。这就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字经》一开头就说这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逝。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母赶紧搬家, 到了一个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母再搬家, 最后搬到一个学校附近。每月初一,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母很满意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孔子和历代儒家都反复强调要交友,交益友,不要交损友,这个 “习相远”,不是小孩子才会跑偏,才会学坏,才会走远,成年人也一样,跟什么人在一起多了,就会变成什么人。

    不过,有两种人不容易改变——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智)和下愚这两种人,你是习染不了他的,他改不了!

    什么样的人是上知呢,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这样的人不会改变,学不坏,因为他稍微一偏离自己的标准,马上就不安,就不得劲,自动就调整回来。这样的人,不移,你想让他干点坏事,比登天还难。

    孔子前面说了,生而知之为上,困而学之为次。困,就是愚。但是还有困而不学的,这就是“下愚”了。我们多次说过,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只要是知道该学习,然后去学习,之后做到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好同学!那真正的“下愚”,不是智商不够,是他拒绝学习,那就改变不了,进步不了!他可能智商还特别特别的高,一些亡国之君,比如商纣王,比如隋炀帝杨广,都是雄才大略,文武双全,超级有才的,但是——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他的智慧之高,足以拒绝你的谏劝;他的口才之好,足以把他干的坏事全说成正能量。这都是我们现在还经常能看到的,身边都有的人。

    原话出自《史记・殷本纪》,是说纣王的,放在杨广身上也合适:“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下愚不是智商低,是不学习。

    刘澔觉

    人修的就是要把自己身上的动物性减少,留下最本真的性。我觉得没有人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怎么就能呢?

    要学会培养自己,第一是学习,这学习可不只是读书,还要去做,切己体察。第二呢就是要选择生长环境,做的事情,认识的朋友,自己在什么事情上花掉你的时间。这个要去慢慢感受,只是为了赚钱把时间花掉,这买卖看起来不是很划算。

    只要有这两点,然后修日日不断之功,改变自己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过程很难受,但你要享受,这就是一种乐趣,要不,你很难改变。

    不学习的人,回归到了动物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澔【680】守住自己的立场2022-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nt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