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学的人都知道,文学种类一般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每个门类都有严格的体裁规定和写作要求,表达手法也是迥异其趣,各有侧重。诗歌语言凝炼优美,重在用意象表达浓烈的感情,像舞蹈。散文则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手法抒写作者的心灵世界,像一个人的散步。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戏剧重在用矛盾冲突推进刷情,塑造人物。
可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壁垒森严的常规意义上的文体写作,而是怎么以跨文体写作的实验达到创作之目的——所谓创新是也。
其实,在写作实践中,各个文体之间写作手法和技巧是完全可以互鉴渗透的。
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是文学中的文学,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极高,其意境的营造也煞费苦心。然而我认为阅读诗歌和写作诗歌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和意象经营能力,其诗意的表达可通用到其它文体。
如,在散文写作中借用诗化的语言,运用意象营造情景,深化情感,将使散文锦上添花,诗意盎然,气韵生动。小说创作中加进诗的因素,写景则诗情画意,写人则鲜活生动,小说因有诗意而增加可读性。散文化的小说写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还有意象,别认为只有诗歌才有意象,散文中如能营造意象,无疑会使文章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小说中也有意象,是绘声绘色的场景,是具体可感的细节,写好意象对小说创作同样重要。
散文诗的概念大多数人了解,而你知道诗散文的概念和写法吗?
我是在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一书后才知道什么是诗散文。《悲伤与理智》中的散文不仅是关于诗歌的散文,它们也是用诗的方式写成的散文。布罗茨基在评说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时指出:“在她所有的散文中,在她的日记、文学论文和具有小说味的回忆录中,我所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形:诗歌思维的方法被移入散文文体,诗歌发展成了散文。茨维塔耶娃的句式构造遵循的不是谓语接主语的原则,而是借助了诗歌独有的技巧,如声响联想、根韵、语义移行等等。也就是说,读者自始至终所接触的不是线性的(分析的)发展,而是思想之结晶式的(综合的)生长。”布罗茨基在这里所论茨维塔耶娃的散文写法,其实就是诗性的散文写作手法。布罗茨基的散文都具有显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他每篇散文的结构方式和叙述节奏都是典型的诗歌手法,其散文有着独特的章法、句法乃至词法,使用大量奇妙新颖的比喻,使他的散文呈现出强烈的诗性特征。在他的散文中,诗性元素对散文的渗透表现得非常突出。
及至读了木心的散文《明天不散步了》,我才知道还有一种叫意识流的散文。还有早年读过我省著名散文家杨永康的现代意识极强的先锋意味的散文,才知道小说中某些手法也可拿来写散文的。如荒诞、夸张、象征、隐喻、黑色幽默,甚至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均可丰富散文的表现力。
最后说一说陌生化。诗歌的语言要追求独创性和陌生化,以奇崛为美。散文亦然,力求语言新颖別致,少用公众语言和成语,在追求陌生化的语境里出奇而有意味。
粗浅认识,乱弹一通。不知君意如何,我却是要朝这方面尝试努力了。
2023年3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