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妈妈问有关孩子吃饭的问题,比如:
孩子吃饭太急嘴,完全无法等待,有一个菜烧好了就马上要吃,不给吃就哭,如何应对才好?
孩子特别挑食,如果有喜欢吃的菜,就会吃好多;要是菜不喜欢吃,吃一口就闭口不吃,怎么喂都喂不进去。真担心这样会影响身体发育。
有个心理专家说过,我们千万不要在吃饭这件事上跟孩子做“斗争”,因为吃饭这个事很敏感,不要把它赋予太多不良体验,尤其是把它变成和孩子冲突的焦点。
为何要这么说?原来关于吃饭,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做,却未必对它有多少了解。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从心理学角度,聊聊吃饭这个事儿。
01 贪吃
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一岁以内的婴儿获得各种欲望满足的主要途径是口部(即吸吮、吃喝、吃手)。医学观察认为,口欲期在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
通过B超检查,便可发现胎儿在子宫内也会吸吮自己的手指;初生的婴儿便会吮吸母亲的乳房、奶嘴;他们将周围见到的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往嘴里塞。
孩子上述表现并非偶然现象,更不是不良习惯。
如果在这期间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并满足,则会让“口欲期”过度延长,这是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补偿”的一种心理现象,比如突然中断哺乳,母亲和孩子的过早分离等,孩子的口欲被无情地剥夺,就可能导致孩子将来习惯性咬人、咬坏东西与口头攻击或习惯性秽语等。
成年后一旦遇到焦虑不安,孤独无聊的情况就会不自觉的吮指、咬物、咬唇等,并进一步发展为口腔不良习惯,比如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
所以,如果可以,请在孩子1岁之前,充分满足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的需求。
而如果一个孩子已然变得太过贪吃,请不要对此种现象过度控制。孩子的渴望没有满足,就会一直想要索取,控制的越严,渴望就会越强烈。
与其担心贪吃影响健康,不如陪孩子一起做更健康的食物。说不准,一代美食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多陪孩子阅读、唱歌,甚至是给孩子报演讲班、英语班等方式,将孩子的不良口腔行为“引入正途”。
02 呕吐
下面是我与一位妈妈在后台的对话:
妈妈:我的孩子吃饭总爱呕吐怎么办?
我:孩子一直这样不爱吃饭吗?
妈妈:也不是,主要是我家孩子个子偏矮,我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他不好好吃,我就没办法,只能追着喂。不过只要他不想吃了,就会吐。是真的发恶心,真的把饭吐出来……
我:呕吐的时候,你觉得孩子吃饱了吗?
妈妈:我觉得他没吃多少东西呀?
此案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叫:你妈觉得你饿。人的身体是最诚实的。案例里的孩子刚好2岁出头,个人意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个懂得呕吐的孩子极为聪明,他在通过呕吐表达抗拒,希望和妈妈划分清楚界限。
再形象一些说,妈妈对孩子的“爱”太多太浓密了,孩子要把一部分的妈妈吐出来。
成年人其实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人产生厌恶感的时候,比如当我们说到“想起某某某就恶心”的时候,其实是在担心某人某事对自己产生的入侵感、威胁感,通过胃部的类似呕吐的反应,来帮助我们厘清界限。
所以,那些担心孩子吃不饱的父母们,一定需要学会适度收回自己的过分担忧,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
当我们越能够用自然、温和的态度对待吃饭的时候,孩子也才能把吃饭看成是顺其自然的事,而不是用来和父母、和外界做斗争的工具。
03 饭桌教子
很多父母难得和孩子一起吃顿饭,会希望充分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跟孩子“谈心”,比如聊学习,聊孩子近期的一些“问题”。这种不当方式,源自父母们自己对吃饭这件事的不重视。
梁文道对于习惯于潦草吃饭的人,有一个说法,叫做“进食机器人”。指的是,这类人,吃饭时候往往还在看书、看手机、教育孩子、谈工作、聊生意……这些人注意力可以分布在非常广泛的事情上,唯独不在吃饭上。
法国作家布里亚·萨瓦兰在他的《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曾经提及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典故:
一位出身贵族的女士跟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聊天,结果发现这位小提琴手大谈自己爱喝啤酒。她觉得非常扫兴,因为这样一个艺术修养颇深的人竟然会庸俗到谈论自己喝什么酒之类的话题。
最后,她得出了一个有些轻蔑的答案:人性中都有喜好低级趣味的可悲的弱点。
这个观点放到如今、放在中国,依然不过时。几乎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不愿意在饮食问题上多费功夫。
尤其在生活节奏飞速的城市中,吃饭要么变成了肩负各种使命的“饭局”,要么只不过是用以裹腹的东西罢了。
不能静下心吃饭,其实也就等同于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身心需求,无法活在当下。禅修讲究“正念饮食”。
简单说,就是活在当下,细心体味自己口中的食物的滋味,既不用为过去已发生的事纠结怨憎,也不必为即将发生的事焦虑惊惧。能够如此吃饭的人,智慧也一定很高。
为此,布里亚·萨瓦兰曾这样犀利地说道: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而懂得静下心吃饭,懂得享受当下,这样一种态度在育儿中尤其显得珍贵。尊重饮食的父母,才能够养育出真正热爱生活的孩子。
-END-
爱熊宝是一款专为3至15岁孩子的家长设计,引导孩子健康上网,促进孩子学习的移动应用。分家长版和校园版,可以为孩子定制上网计划,设置上网时间和休息时间,查看孩子位置,通过技术手段守护孩子健康上网。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