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看到一副漫画:心+亡=忙。触动的确很大。近一年多来,仿佛自己学习时间越来越少,每一次公开讲座都是在吃老本,然而,离开了持续性的输入,头脑里自然就没有任何库存了,留下的只是一些经验性的漫谈。那么自己慢慢就会失去思考的能力,进而止步不前,甚至开始往后退了。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流走在自己的毫无规划和到处掘井了;
时间从哪里来?时间是要挤出来的,从专注地做一件事开始,从做好一日或半日规划开始。
2、今日数学课,把学生昨晚作业中的难题拿出来讲了。
题目: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这是它们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动物冬眠的时间不尽相同,青蛙的冬眠时间是熊的5/4,青蛙的冬眠时间是蛇的5/6,熊的冬眠时间是蛇的几分之几?
按我的理解,这并不算是一道难题,但我忽略了,他们是五年级的孩子。记得原来六年级的孩子做这些题目时,好像也是觉得很困难,难在哪里?学生说没有数据,只有分数,他们还不能想到可以把熊看作单位1,就用1×5/4,算出的数就表示青蛙的冬眠时间。的确,在孩子们 的认知中,需要有一个具体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踏实,你说青蛙的冬眠时间是5/4,它们怎么能接受?
其实这些不仅仅涉及到分数的知识,也有一些比的知识在里面了。所以孩子们难以理解也算是正常的。于是,我就没有讲这个题目,而是先从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引入,帮助学生理解。
1、男生占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苹果的数量是梨的4/5,苹果的数量是桔子的2/3,桔子的数量占梨的几分之几?
第一题我还以为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结果却让我大跌眼睛。无奈,只能先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入手,想一想,如果画线段图来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的话,应该怎么画?
有了线段图的帮忙,问题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学生自然就想到了:
苹果是4份,梨是5份
根据第二个信息,又能知道什么呢?
苹果2份,桔子3份。
师:苹果的数量有没有变化?没有
那这里怎么看起来好像变少了呢?怎么才能让人从数据上看出苹果的数量没有变化?
学生显得有些困难,思考了一会儿,已经有几个学生发现问题了。
生:这里的苹果2份应该是约分之后的结果,可以让它乘2,就变成4份了。
师:那苹果乘2,桔子要变化吗?
生:也要乘2,就变成了6.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4和6
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能解答桔子是苹果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吗?
生:桔子是6,梨是5,所以梨占桔子的5/6.
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是:
苹果的数量有变化吗?这个问题的提问,抓住了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既然数量不变,为什么数据却不一样,进而将思考的方向转向了:怎样让苹果的数量变成相同的?
可见,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有了好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后的愉快和成就感。
3、商店售出2筐橙子,每筐24千克,占售出水果总数的6/11,售出的香蕉占售出水果总数的1/4.
.商店售出香蕉多少千克?
按照以前的惯例,我也许只会讲24×2÷6/11的方法,不过今天课堂上我是先出示了一个错例:24÷6/11,让学生说一说错因,并思考应该怎么改正。当学生说出24千克和6/11不对应后,我突然来了一个灵感,难道只有这一种订正的方法吗?于是我问学生:你能想到两种订正的方案吗?
短暂的思考后,学生马上就发现了,既可以用24×2和6/11对应,也可以让6/11÷2和24对应。不管哪种方法,其实都是遵循了数量和分率要对应的原则,相信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对“对应”这一原则理解的应该会更深刻。
感悟: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学科,要鼓励学生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里的多维度不是生拉硬扯,而是要基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说白了,我们在教学中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