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布置了个作业——每天完成一篇日记,也不算上真正意义上的日记,只能算是敝帚自珍,记录一下自己的胡思乱想而已。
有的时候,是真实发生的事催着我写,我想写,要写,这种感觉当然是最好的;有的时候,却不然。忙起来,抽不出身来写,等停当下来,已经到晚上十一点了,脑子里一片浆糊,也不知道值得写点什么,结果是,强行写出来的东西,“面目可憎”,羞于见人,如果不写呢,心里又会有挫败感——没完成作业!
前两天看到罗振宇《阅读的方法》里提到一件事很有趣,他说有一个本书叫《解决之道》,如果你心里有困惑或矛盾,闭上眼睛,认真地把问题想上一分钟,然后随意翻开这本书,你会找到你的答案。是不是有点像算命?其实,里面的文字特别少,大多数都是模棱两可,你以为找到了解决之道,其实只是你对这些词句的解读,带着你“看到”了“你的答案”。解决之道不在这书里,在你的心里。
看到这一段有感触,是因为我在寒假时作茧自缚,发下“宏愿”——和孩子们一起读《论语》,每天五则,我负责每天交出关于这五则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这相当于是在做命题作文,给自己戴枷锁,还得在学生和家长面前跳舞。开始,我也非常痛苦,盯着这五句话,拼命地从脑浆里挤出点东西。后来,我干脆换过来,先从那一天有感触的事说起,最后联系《论语》,不用“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感觉才轻松多了。
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我爱我家》总共120集,当初拍摄的时候没有完整的剧本,一集一编,编剧梁左的创作方法是在灯下,随机打开一本字典,在其中找到一个关键词,就开始写,写了再说。120集120个截然不同的剧本,每天都不一样,每天不一样的“我”也是被逼出来的。
决定也来试试这个方法,闭上眼,随机打开我的摘抄本,看到什么写什么。好吧,一,二,三,这一面只有一句话我没有写过了,那就是鲍勃·迪伦的“让我做自己吧,一个温情的我,无情的我,温柔的我,各式各样的我”,不用担心,没有话可写,没有事可说,因为我有无数个“我”。这也是我在找的答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