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恼人的误解---敌对归因偏差

恼人的误解---敌对归因偏差

作者: 慧慈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18:06 被阅读0次

    1

    什么是敌对归因偏差?

    当一个男孩正在学校走廊上走着,另一个男孩撞到他并把他的书撞掉在地上。旁观的男孩大笑起来。这个男孩会不会将这种行为解读为“不尊重的”,是对他的恶意的挑衅和威胁?如果是的话,他就会表现得很有攻击性。因为他把别人的行为意图解读成了“故意敌对”。而如果他将这两种行为解读为一个偶然的、无恶意的中性行为,那么他就会走开。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成人身上。设想有人在餐厅吃饭,服务员不小心将汤洒在他的衣服上,(多数人都会很生气,或者至少有些不悦)如果他把服务员的行为看作是无意间不小心造成的,那么他会认为这是一种中性行为,会原谅他,甚至安慰服务员。如果他把服务员的行为解读为故意的,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和挑衅,就会恼怒做出过激行为。

    这种从别人明显令人恼怒的行为中解读出敌对意图的倾向,就是“敌对归因偏差”。它是一种负性的归因方式。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善意归因偏差”。

    每个人天生会倾向于认为,对自己有不良后果的行为是故意敌对的,都会对伤害自己的行为感到生气,想要攻击加害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明显令人生气的行为都是没有恶意的。如何解读这些行为的意图,成为指导自己下一步行动的转折点。

    2

    家族式的敌对归因偏差

    家庭互动极大地影响亲社会理解的发展。有着敌对归因偏差的家庭更有可能养育出在社会理解发展方面有缺陷的孩子。这是因为孩子在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和被照料的经历中学习,父母或其它照料者如果持续地从孩子明显令人恼怒的行为中解读出故意敌对的意图,不能做出善意意图的榜样,会影响孩子对他人意图的看法,他们也会将他人的中性行为看成是故意敌对的,从而发展出敌对归因偏差。“家族式的敌对归因偏差”,使敌对归因偏差变得根深蒂固。

    3

    发展出敌对归因偏差的后果

    有敌对归因思维的儿童,在社会理解发展方面会有缺陷,容易发展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如滋事打架、纵火、忤逆老师和无视社会规范等。但是,并不是所有有着敌对归因思维的儿童都会变得长期具有攻击性。

    这种儿童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也更高。

    4

    解决方案

    1、将孩子当作是有思想的个体来对待。

    了解他们是有情绪、欲望、精神生活和想像力的个体。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和他们讨论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以提高儿童对自己内在心理状态、感受和行为的理解。

    2、对他人的情绪和意图进行家庭讨论。

    擅长了解他人心理特征(他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将更擅长理解他人针对自己的行为,从而具有“将心比心”的态度。

    对他人的情绪和意图进行家庭讨论,会促使儿童了解到很多他人的激怒行为都是不带有敌对意图的,并不是故意要挑衅和伤害的,从而促进了善意归因偏差的发展。例如,父母限制儿童或阻止他们实现目标(将电视遥控器藏起来或放在够不到的位置),会让孩子不开心,但这不是恶意的。父母需要同孩子进行沟通和讨论,让孩子明白这一点。

    3、从敌对归因偏差的源头开始干预。

    从敌对归因偏差的源头开始干预,即父母需要改变自己的“敌对归因偏差”倾向。为人父母是一个情绪上充满挑战的经历,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会影响有效的家庭养育。因此父母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理解的能力。

    4、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方法。

    采用正面奖励的方式去鼓励亲社会行为,而非使用严厉的管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恼人的误解---敌对归因偏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aj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