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才是我们所缺的

这才是我们所缺的

作者: 流年染墨香 | 来源:发表于2024-08-20 16:30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著名教育家肖培东老师的讲座《上一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让我倍受启发。

          从教27年,在语文战线上摸爬滚打、不断摸索前行的我,经历过“双基教学”“三维目标”到和当下正在践行的“核心素养”,而教学改革所依托的教育纲领性材料从传统的《教学大纲》到《新课标》,一路走来,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想尽办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绞尽脑汁想给学生创设美好情境,我们挖空心思想去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我们试图在热热闹闹的哗众取宠般的课堂上追寻一种轻松而又一劳永逸的教学模式,来对付参差不齐的学情和灵活多变的学情检测。可我们的付出却收效甚微,原因是什么呢?

          肖培老师抛了师者哲思四问: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要教这门课?怎样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发展有什么意义?他其实告诉大家要时刻不忘学科特点,要根据学科特点去教学。他用福建刘菊春老师对语文课程的准确解读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不是"教师""讲"的课程,而是"学生""学"的课 程;不是学生"学习思想内容"的课程,而是"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课程; 不是学生"识记"孤立的语文知识的课程,而是学生"综 合"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课程; 是养成良好语言习惯适应各种生活实践的课程,而不是只 为应付升学考试的课程。

          可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近两年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显著表现、着力提升的地方。具体投射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语文任务多了,教学情境多了,课堂活动多了。

          肖老师告诫大家,这些任务或者活动,不等于就替代了语文学习。而且,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革,不管推行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听、说、读、写训练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语文课必须有效落实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培养语文素养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积累,同样,培养语文素养也必须有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静思默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不是领不清学科特点;是不是丢本弃源、盲目跟风;是不是不能沉下心来,实实在在带孩子们走进文本里去探索文字之美。

          肖老师用大量案例带领大家围绕学科特点学习一篇文章如何通过分析文字语言去体会文字语言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如何抓住关键字词为切入点去分析文章。让我们明白文字语言才是打通语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朴素、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他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从“光滑”一词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光滑”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小时候经常到这儿玩儿,从而知道百草园是作者喜欢的地方,是他童年的乐园,从而体现鲁迅对童年往事的难忘追忆。再就是通过读关键词去理解文章,在讲《紫藤萝瀑布》一课时,他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读“我在开花”这一句话时,重读“我”,强调自我,虽然很平凡,但我追求美好灿烂;重读“在”强调重视现实努力;重读“花”,则体现努力抵达梦想,这恰恰和本文的中心思想相吻合。还有通过分析标点符号的变化来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如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父子间的对话用感叹号和句号,这里的感叹号转化为句号的变化却是人物情绪的变化的体现……

          他用王尚文教授的话告诫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于永正也曾说,教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少讲多读多写。语文课的常识,不过就是扎扎实实带着学生去感受遣词造句的奥妙,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生命经验去感受文字的美妙,从而也能做到文从字顺地"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真的这么简单吗?不,决不是这么简单。李福林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仅凭语感(直觉)即可解决认识问题,而老师则不但要有敏锐的语感,还应对语感作进一步的阐释。这种阐释能力是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老师的本事就在于能解释语感。

        我们缺的是这种阐释能力,这种解释语感的本事。我们常常在一篇文章中找不到最佳切入点;我们缺乏的是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教学能力。

          教育家李华平说: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教的重点是言语表达形式和文本阅读策略与方法,切忌将关于文本内容、文本形式的结论塞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带领学生经历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验证与应用等过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我们缺的更是这种智慧的引领能力。

          所以,肖老师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短板往往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功夫浅,容易偏离语言文字而热衷于华丽热闹的形式。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必经阶段,一旦走出这个阶段,就能回归正路。如果老教师能及时提醒和引导,青年教师就会少走弯路;如果青年教师多读一些前辈写的文章,就能拨开迷雾,把握好"度",健康发展。

        我想我们所有语文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俯下身子,走进每一篇我们所要教授的文本,探索每一篇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以最好的方式去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感悟、收获、成长。就像黄孟轲教授说的,如果语文教师能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能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即唤醒教师自己,并努力去唤醒文本,唤醒作者,那么我们还愁唤不醒学生的言语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识。

          最后,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保证语文课纯净的质地、专业的特质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活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因灵动而保持其独特的魅力,也让学生因灵动的课堂而发生真实的、投入的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才是我们所缺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av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