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个金句: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后来,这句话就火了,很多励志的人说,你只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却没有去实践,所以过不好这一生,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他们把“学以致用”挂在嘴边,仿佛学以致用就可以过好这一生,就可以走向人生巅峰。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总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漏洞。
1.所罗门悖论。
古代犹太王国的国王所罗门,特别擅长给别人提供建议,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向所罗门寻求建议,他的建议也确实好使,他真的是智者中的典范。但问题是,所罗门他自己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他贪图钱财爱炫耀,放纵感情娶了很多美女,他只有一个儿子,却没有好好教育,以至于所罗门死后,儿子成了暴君。后来加拿大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所罗门悖论”。
有人读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司·特沃斯基的传记《思维的发现》之后发现,这两个人一辈子就是研究人生决策的,按理说他们的决策水平应该很高,可是纵观整个传记,却发现这两个人一生之中根本没做过多少决策。
“所罗门悖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是拥有最高智慧的人也会难以幸免。
2.你不得不承认,生活中有随机。
世界上有些事情跟你的个人素质没有关系,根本不可控,它就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是随机的。
就连世界杯也一样,大家水平都很高,运气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球队的输赢一半靠技艺,一半靠运气。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不能低估运气。如果马云和巴菲特生在战乱的阿富汗,未必会有现在的成就。
所以能不能过好这一生和运气有关。
3.有些知识不是用来实践的。
我承认有些知识学会了就应该马上用起来,比如《科学养猪》《如何阅读一本书》,有些知识没学会就应该开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比如摩托车维修、游泳、开车。
可是,有些知识可不是用来实践的。
知识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帮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比如,你知道了现代医疗体系的弊端,在医疗上花很多钱和花有限的钱其实没区别,过度医疗不仅身体和精神上更痛苦,而且没有多少实际的效果。那么将来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过度医疗。
知识可以让你对世界、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你会对别人更宽容,也更能接纳自己的缺点。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性格缺陷,比如自卑、敏感、容易焦虑、容易冲动等,当你知道性格形成的原因,就更能接纳自己,而不是苛责自己。当你了解人性的弱点,就更能宽容别人。我们无法选择自身的缺点,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但对于可以改变的部分,我们可以试着努力。
知识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假如你现在对脑科学感兴趣,你想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你可以去学习一些脑科学的知识,但因为你不是科研人员,不是医生,你就无法去实践。同样的,出于好奇你也可以去学习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但你不是科学家,就无法去做研究。仅仅是满足好奇心这件事,就足以让人开心,不能实践又如何?
4.融会贯通、类比、迁移、嫁接、扭曲、组合。
学习了新知识可以和你现有的知识连接起来,它们会自动地融会贯通,从而进行类比、迁移、嫁接、扭曲、组合,你会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你理解新鲜事物。你不需要实践就可以打开视野,建立新的价值系统。你会更开放而不是更狭隘,你会更愿意接受新事物而不是更墨守陈归。
5.知识可以不功利。
学习知识可不可以不功利,仅仅是作为一个爱好呢?如果打麻将、喝酒聊天、打球、钓鱼、画画可以是一个爱好,为什么学习知识就不能是一个爱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实践呢?
即使不实践,也并非没有一点好处。在任何一个朝代,平均下来,知识分子的寿命都是最长的,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在80岁以上,那个时候全国人的平均寿命也不过50多岁。古代是没有科学的,所以他们可没有多少实践的机会。知识分子有富的,也有穷的,但即便是那些穷的,在80多岁也能活得很体面。
6.知识无论实践与否都能让你的精神更充实。
知识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有气质,曾国藩也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气质,说起来是个很玄的东西,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修养和才华,也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和举止上。就像作家三毛说的那样:“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城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在其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好文字中。”
所以知识可以不必实践,能否过好这一生,不在于你是否明白很多道理。
说“学以致用”的都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大骗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