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在于变化。
教学时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机器。对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准确的指出:
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
事实上,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他都不可能对课堂上所有的细节做出非常准确的预设,他必须在课堂现场中根据实时发生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判断与调整,也就是善于按照最必要的方法去进行教学。而这个方法是从这节课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而不是从预先的教学设计出发的。
这一点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课堂教学时反复强调的。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再于预先规定好课上的一切细节,而在于巧妙地、对学生来说是不知不觉地根据情况做出变化。这对于保证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优秀的老师,上课时他的脑海中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而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上,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因为他可以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他们是懂了还是没懂,是哪些地方没有懂,有没有必要补充新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
一个问题非常明显:我们应该把学生摆到一个什么位置?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而教师为"平等中的首席″地位。那么按照多尔的这一说法,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番平等对话。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与学生的思考、表情完全融为一个整体,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相启迪,互相成为彼此的关注者和理解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变化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变化与不确定,表现了一个教师高度的教学技巧和创造性的劳动过程。
在关注学生这一点上,小威廉姆·E·多尔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之时,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
多尔认为这也是杜威为什么将教学视为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学习则是那一过程的产物。这里的"交互作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之间的课堂对话产生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中"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是转变、变化之意,该句大概意思是:变化来变化去,是微妙的天地万物之门。按照老子的哲学思想,变化应是教学中的"众妙之门″了。
让我们牢牢记住: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能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和调整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