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世保:巫非医源论

王世保:巫非医源论

作者: 迦勒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2-24 11:23 被阅读144次

巫非医源论  作者:王世保  

一、人类治疗疾病的两种方法:巫术与中医  

每一个人,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黑头发的还是黄头发的,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面对生、老、病、死。生长、衰老和死亡都是自然的过程,没有谁能抗拒这个自然过程做到长生不老、永生不死。但是对于自己的疾病,人类却可想尽各种办法与其进行抗争,以达到延年益寿。  人类在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抗争中,根据自己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以巫术和医学两种最为常见的手段,前者是借用神灵之力来驱魔祛病,后者则是靠着人类自己的智慧,借助外在的自然物或者患者身体的自我调整来达到去疾康复,二者的历史几乎同样古老。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巫术和医学都是同时并存的,其中巫术在人类上古时期为各个阶层的人所信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自然事物的深入,巫术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到了近代就只存在于民间,为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所使用。巫术源于人们对神灵的一种信仰,借着神灵的力量来治病,恐怕是人类心中永恒的愿望,所以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对于清末以前的中国人而言,治疗疾病的两个主要途径就是中医与巫术,二者往往纠缠在一起,导致现代人产生一种错觉,好象是在中国古代巫术与中医不分或者中医源于巫术,如《内经》中就有祝由的记载,而其他医书中也多有这方面内容的论述。这种假象为那些攻击中医的现代学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近代和现代,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存在于今天由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氛围中,一些用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来批判中医的部分人士,他们出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愤恨和对中医理论的无知,毫无理性地攻击中医,往往通过歪曲一些理论事实,把中医与巫术混淆在一起,攻击中医是一种应当废除的巫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任意诬蔑与攻击,对社会不信任中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批判和纠正这种完全出于自己的感情和无知而对中医进行大肆攻击的言论也是扫清当前振兴中医道路上障碍的主要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与巫术之间进行有效地区别。

二、巫术及巫术的本质特征  

人类对疾病的治疗,不同的文化区域会根据自己对周围自然事物不同的认识而采取不同的途径,其中包括有医疗和非医疗法。医疗是人们采用的一种最常见的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治疗途径,这是人们基于对周围的自然事物与自身的疾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非医疗法最常见的一种途径就是巫术,包括祝由和宗教祈祷。  巫术的起源来自于人们在上古时期对神灵的敬畏,它是人类通过一定的途径祈求神灵祛病免灾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医术,只能被归属于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多是人们对神灵深信不疑或者对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情况下,人们假于外在的神灵之力来达到治疗目的而产生的。  所谓的巫术是指借用一种外在的神灵力量达到一种现实的目的,如降雨、免灾、祛病等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这种巫术应具备的几个要素包括:

1、能够通神的或者降神的巫师

2、具有一定的通神或降神的技巧和方法,也就是法术  

3、祈求神灵的目的,也就是通神或降神的动机  

所以,巫术必须具备有三个实体要素:巫师、神灵和需神者,其中神灵是一种未知的但是为巫师和需求者共同信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巫师通过法术降神或者其它具备有神力的手段来达到需神者的要求。往往对需求者所需事件的分析,是神灵假于巫师之口来进行的。巫师通过神灵的分析并提出对满足需求者的条件,达到免灾和祛病。  巫术通常用来为病人治病,现在中国的农村依然常见,这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尤其是与原始的民俗有关。  

这种方法治病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疾病患者向巫师说明病情,并提出要求,然后巫师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降神,神灵假巫师之口说出患者的病因。  但是患者要想被治好,还必须得接受神灵恩赐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效用并不是源于其真正的药理作用,而是神性的作用,它一般是需要载体的,往往就是纸灰和水或者字符。在这种降神和祈祷的过程中,含有纸灰的水或者字符就被赋予了神灵的神性,也就是说在这种仪式中,水或者字符逐渐变成了能治病的药物,在患者和巫师的自我意识中,它具有与药物等同的效果,甚至比一般的药物更加灵验。事实上,这种药物的作用完全是建立在对神灵信仰的心理基础上的。  有时巫师不是直接通过赐予假想的药水,而是要求患者在此之后要做一些事情,包括弥补自己以前所犯的过错,或者取悦于神灵等。这种巫术有些类似于现代西方兴起的精神分析疗法。

降神的结果就是得到神灵赐予的药物或者是神灵赐予的解救方法,这个“药物”和“方法”由于是神灵赐予的,就具有无所不治的功效,事实上抛开信仰的心理基础单独来看巫术,无疑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有时,这种巫术的治疗法也可简化,病人和巫师转换成同一个人,比如病人或其亲属直接通过一定的仪式向神灵祈祷。祈祷的过程中,祈求人要口中念着祷词,向神灵提出自己因于献祭而产生的合理要求,仪式结束后往往也还是留下一种神灵赐予的神水,这种神水也是包治百病的。

下面举两个比较典型的巫术治病的例子。  一个例子就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  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一天晚上,我和伙伴们在打谷场玩,突然感觉左肩非常疼痛,回到家后就把情况向母亲讲述了,母亲在我的肩上也没有看出什么,于是当天晚上就把我领到前面一个村庄找一位姓何的巫师,据说他有一定的法力,经常给别人治病。那位姓何的巫师向我母亲问了一下情况,就见他端了一晚凉水、拿了一把菜刀和一迭纸(一般用于祭祀烧给死去的人),把我领到了路边,我那时人小不懂事,就好奇地见他嘴里念念有词,点燃了纸,然后挥舞着刀,用嘴喝了一口水,喷向烧着的纸灰,等纸烧完毕,他就用纸灰合着那碗凉水让我喝了。此后,两个星期过去了,我的臂膀更加疼痛,没有减轻的迹象。最后,母亲无奈之下将我领到街上一家董姓的医师,他给我的臂膀贴了自己熬制的膏药,第二天,臂膀里流出了些许脓水,然后就渐渐地好了!原来,那长的是疮,而不是神灵作的怪。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周公为武王祈祷治病,这个事件记载在《尚书》中,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用巫术进行治病最有名的一个例子,见《周书·金滕》: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周书·金滕》完整的记载了这件事,其中周公自己一人扮演了两个角色,即巫师和需求的委托者,而三王的在天之灵就是神灵,筑坛祷告就是周公所进行的法术。这种上层贵族信奉巫术的现象只能发生在古代,今天已经不可能了。  

二、巫术与中医的区别  

在近现代,有不少西化了的学界人士攻击中医,把中医污蔑为一种巫术,这事实上是对历史、中医和巫术的无知所造成的。巫术和中医分属两种文化现象,各自的起源和形态特征有着本质的不同。

中医与巫术的区别很早就体现在《周礼》中,医师的管理被列为《天官冢宰》的职责中,而巫师的管理是列在《春官宗伯》的职责中,它们是被严格分开的。  医师的管理如《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述: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视齐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麦.鱼宜众.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丸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  巫师的管理如《周礼·春官宗伯》中所述:  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祭祀则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馆.凡祭事守瘗.凡丧事.掌巫降之礼.  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冬堂赠.无方无筭.春招弭.以除疾病.王吊.则与祝前.  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若王后吊.则与祝前.凡邦之大灾.歌哭而请.  

从上面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医师是用来治病的,而巫师是用来降神祛灾的,他们有着严格的职责区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一)起源不同  

巫术源于上古社会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与敬畏,为了免除人世间的灾难和赐福于本民族,每一个民族在早期都会有一定的神灵信仰,并通过各种仪式对其进行沟通,达到本民族的生存安全,这是一种对于异己力量的依赖。  大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来献祭,实现对整体国民的赐福,这方面是由祭师来完成的。小的情况下,就是个人希望能够祛病免灾,这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职业人员,也就是那些具有降神术和法术的巫师。  

因此,巫术是起源于上古社会人们对神灵信仰这种民俗文化现象之中。  

中医的起源则是很明确的,它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句话虽然是无法考证的传说,但它却确实地揭示了中医的起源与发展。药食同源,在人们长期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没有食过的动植物,这些食物一旦误食,必然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却为这些动植物成为治疗疾病的药物提供了经验基础。而医疗理论的形成,则源于人们摆脱那种对自然万物的神话解释后,形成的一些思想和认识。  

首先,人们对自然进行一种理论上的非神话的解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术语来对自然进行认识,这种认识完全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看的,它抛开了对神灵的信仰,将自然的变化归于自然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当这种认识转移到人体上时,就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形成。  如五行理论就是人们长期把天文与地理合参进行观察而总结出的自然规律,如尧帝就专门设有曦和两位天官来对天象和物候进行观察总结,以便对民众颁布适时的政令。

后人就把这种对自然万物认识总结出的自然规律运用到中医中去,就构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  因此,巫术和中医的起源各自不同,巫术起源于原始的神灵信仰,而中医则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对周围自然万物的认识。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也就是要治疗疾病,所以往往揉和在一起,造成了巫医不分的现象。但是,巫术与中医却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两种治疗手段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已。  

(二)治疗疾病的主体不同  

巫术治病的主体是巫师,巫师对病人进行治疗不需要对病人的疾病有任何经分析而得来的知识,他只要有通神的技巧与能力,对病人的分析往往是由其在通神的状态下作出的。  而中医治疗的主体则是医师,医师需要有对疾病与治疗手段的,也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医师遇到病人时,必然要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得病的自然原因,而不是向巫师那样寻求鬼神和荒诞不经的一些事件。  因此,医师治病完全靠的是自己掌握的知识,治疗的经验以及领悟的能力。医师依靠的不是自己的通神术,而是自己的知识和药物。  

(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不同  巫术治病靠的是神灵和假想的神灵赐予的药物,这种假想的药物有两部分组成:  1、载体  2、灵力

这种载体必须是参与献祭的物品,有水、字符或其他形式的祭品,这些有形之物必须被神灵附上无形的灵力,这种灵力靠的是神灵的赐予,而不是载体本身的属性。这种载体参与了祭祀以后,就由原来的普通的物品转化成了具有灵力能治病的“神物”。  而中医使用的则是自然药物,这种自然物发挥药效靠的是自己的属性和医师的正确配伍,而不是医生赋予的一种灵力。  

(四)文化类型不同  巫术基本上属于民俗和宗教文化,是由巫师、神灵和病人形成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在这种互动之中,巫师和病人都必须对一个神灵深信不疑;而中医则是一种纯粹知识型的文化现象,是由医师与病人形成的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不需要两者对某位神灵的信仰,而是医师在相关知识的指导下需要病人积极有效的配合。

三、巫术与中医的关系  

(一) 中医中杂有巫术的一些内容  

巫术在古代除了被用来祛灾之外,还被用来治病,所以古人有时候把巫师也称为“医”,如《世本》中有“巫咸作医”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巫彭作医”的记载等等。这里的医是在治疗疾病的用途上来说的,它在诊疗内容上与中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古代某些人错误地认为巫医不分,某些古代训诂书籍也对医进行错误的阐释。如《广雅》对医的解释:“医,巫也”,这种解释如果反过来就有些道理,即有些巫师是给病人治病的,但绝不能错误的把“医”解释成“巫”;而在《说文解字》中医与巫就完全区别开了,即“医,治病工也”、“巫,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巫医认同为中医。  由于巫术和中医在古代都被用来治病,虽然它们依赖的手段不同,但是往往会集于同一个人身上,比如某位中医家既会用相关的中医药理论来诊疗疾病,同时也会用一些法术或者通神术来给病人治病,这就造成了中医与巫术混杂在一起的现象,这种现象又体现在一些中医家的著作里,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杂有大量的巫术内容,而这些巫术内容大多又是从道教中的巫术中借用过来的。中医与巫术的混杂也给人造成了一种医与巫不分的假象,这为那些攻击中医、污蔑中医为巫术的反中医人士提供了一种错觉。  巫医与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是我们今人在阅读古籍时需要充分注意的。  

(二) 中医是反巫术的  

对于巫术治疗疾病,古人是有一定限制的范围的,如《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中记载:“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就是用中医的各种方法治疗不了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不少人迷信于巫术,患病后首先就选用巫术,以至延误病机,最终为巫术所害。因此,古代的一些医家也是极力反对巫术的,如扁鹊就将“信巫不信医”列为六不治之一。  

中医与巫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治疗手段,一种是建立在事物的自然关系基础上的医学,一种则是建立在对神灵信仰基础上的民俗,两者虽然有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但它们却有本质的区别。那些混淆巫、医,然后攻击中医的部分反中医人士纯粹是从自己对中医的痛恨的感情出发,对中医的一种肆意歪曲与污蔑,这种对中医痛恨的感情来源于对现代科学的崇拜与对传统文化的痛恨,它掩饰的是对中医的一种偏狭与无知,他们污蔑和攻击中医的可耻行经注定是不能得逞的。  巫术的市场更多的是源于人们对疾病治疗无效的无奈或者贫困,也有出于一种无知。

因此,只有中医和西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疗效水平,才能减少巫术存在的的空间,增加人们对医学的信任,进而减少一些人间悲剧的发生。


选自网络:

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phpBB2/viewtopic.php?t=677&sid=56e5e291b2ba5e31563a25a9eea33f1d

福音与养生研究说明

相关文章

  • 王世保:巫非医源论

    巫非医源论 作者:王世保 一、人类治疗疾病的两种方法:巫术与中医 每一个人,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不管是黑头...

  • 五保户

    20世纪70、80年代,还是生产队的时候,农村里有些个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儿童保教)。 舅姥爷就...

  • 《大医精诚》,从业者值得每天读诵,患者也借此观察医者的言行是否得

    《大医精诚论》(课堂背诵版节选) 唐 孙思邈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yǐ]了,深...

  • 《大医精诚论》(课堂背诵版)

    《大医精诚论》(课堂背诵版) 唐 孙思邈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yǐ]了,深自误...

  • 明清两朝皇室御用 600多年风雨沉淀

    明清两朝皇室御用 600多年风雨沉淀 “中医、中药、养生”非遗资质 大医精诚,福泽苍生 ——鹤年堂 博极医源,厚德...

  • 巫与医

    祝由为什么是中医的核武器,它的治病原理又是什么?中医的核心是炁,所以所有的中医技术都是在运用炁,推拿、按摩、针灸、...

  • 情释-脉贯卷二脉旨论王世瞻

    情释-脉贯卷二脉旨论王世瞻 题文诗: 脉之为道,无形无象,惟恍惟惚,非气非血, 动而不息,脉之行也,气行血随,上下...

  • 七律·“论生逢其时”抒怀(新韵)

    七律·“论生逢其时”抒怀(新韵) 世言诗酒趁年丰,我固扪虱策瘦筇。 非虎非罴真少见,未名未禄好从容。 柳歌岂必宋王...

  • 生日快乐

    举殇同致祝今王,继往如持保壮建。非客非主还论宾,故彼生奔非如生。日复年复贵前日,夜魅良辰即待快。肆意酒尽杯中乐。 ...

  • 游记五医巫闾山

    10月5日早上我们穿行在似梦非梦,似幻非幻的雾里,在这朦胧的雾里,我们出发去镇山之一:医巫闾山。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世保:巫非医源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fw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