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

作者: 卷发Y头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22:42 被阅读75次

          张爱玲,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39年,英国伦敦大学在上海举行了一次远东区招生考试。在这场考试中,张爱玲获得了伦敦大学远东地区的第一名。这是她梦寐以求的,要像母亲一样出国留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张爱玲在考上这所大学之前,潜心刻苦努力学习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

        但是,就是天公不作美,由于那个时候,正是中国时局最动荡,战争最频繁的日子,她无法远渡重洋去上学。而当时伦敦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一样,因此张爱玲便独自一人乘船去了香港。她离开上海,告别母亲,一个人开始到香港求学,她心里早就期盼着有一天能离开家,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用受谁约束管制,可以做个独立勇敢自由的自己。即使只是自己一个人生活,也没有关系,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女子。

        在香港学习的这三年,张爱玲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一门功课都是第一名。而且在两年内获得了两项奖学金。张爱玲是一个公认的勤奋好学的学生,她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这段时间她放弃了写小说的嗜好。

        1941年日军入侵后,香港沦陷。港大变成了临时医院,张爱玲担任看护,见尽人生百态,这也就成了《倾城之恋》这本小说的写作背景,再加上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1943年所著小说,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的毒打和欺凌,奋而离婚,流苏只好回到娘家,钱财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之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一寸立足之地。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她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因为倾陷的一座城,成就了一双人。白流苏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婚姻。

      但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的。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那么,世人是如何评价张爱玲的呢?有人说她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有的读者,爱她爱得要命,欲罢不能,觉得张爱玲真的太有才情,她挖掘人性非常透彻异于常人和其他作家。而有些人呢,却对她反感要命,觉得张爱玲的文字太过残忍和荒凉,对于人心和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从来都是不留情面的拿出来晾晒。

        据说杨绛对张爱玲有偏见,杨绛曾在一份信中写道,我觉得你们都太高看张爱玲了,我就比较赞同我外甥女对张爱玲的评价,我外甥女和张爱玲是同一所学校的,我外甥女说张爱玲死要出风,故意奇装异服,想吸引人,虽然文笔不错,但是她笔下的女人,都很卑微。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她,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一个作家的为人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从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张爱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gz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