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打卡】
第三周思考题
1.书上“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你如何理解?(171)
请解释:“其实就是修改思想”(175)、“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179)、“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184)
写文章是表达思想,思想依傍语言,把要说的话用文字按照一定的语法表达出来,我们平时修改文章,常常要修改词句,不准确的,不通顺的,修改到精密通顺,如果逻辑不通,立意不明还要做大的改动,大大小小的修改,都是在修改思想,为了把思想表达明白准确。
把写好的文章读几遍,可以检验语句是不是通顺,是不是朗朗上口,是不是文气贯通,就像看病,这是一种简便的诊断方法,可以很快需要修改的地方找出来。
对写作而言,积累很重要,词汇量丰富,才可能表达精准到位;语言积累还包括语法的积累,得找到语言表达的规律,听说读写,自有其规律在,常常练,规规矩矩的练,练的多了,有了一定积累,才能摸着门道,找到规律。生活体验也可以积累,平日的观察、体验,所思所想,还可以来自间接经验,听来的,读到的,都可是写作的素材。
2.如何理解“要写得便于听”(189)
“要写得便于听”,是为读者考虑,便于听,必然便于读,读起来顺当,语气、音节自然,听众也听的舒服。写文章的时候,心中有读者、听众,文章能写便于读,也便于听。
3.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202)
叶先生从“词”和“篇章”两个关键方面来界定文章的“通”,也就是一篇好文章得做到:文从字顺。
词语表达适当。想表达一个意思,寻找一个适合的词,是对读者对文字对自己负责的可贵态度。谋篇布局调顺。布局谋篇涉及文章结构,涉及语言习惯,文法要通。
4.你对文章“好”与“不好”的看法?(209)
请解释:“诚实”“精密”(212)
好的文章具有两点:诚实和精密。不具备这两点,就是“不好”。
文字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叙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文字里有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着是“精密”。
5.为何文章必须充分顾到“上口”和“入耳”?是否重要请举例说明(219)
上口,指的是播读妖顺口;入耳,指的是听读顺耳。一个是顾到文章演播者,一个是顾到文章的听众。二者相辅相成,便于思想交流。
最近一段时间我跟随团队录书,其中一本书我担任旁白,47万字,真希望作者写之前能读过叶先生的书,拗口的地方很多,语法的问题、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词语运用不当的问题,生僻字、错字、自造词,而且文白相杂,为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能入耳,不得不每一章录制前反复改错,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如果不是签约在先,我已经放弃了。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1月1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同时发布了教育部基教司负责人答记者问,及相关专家解读。我录音后在喜马拉雅发布,特别需要提起的是,录这些内容,根本不需要事先通读几遍,拿过来直接录制就很好,因为文从字顺,语法规范,没有难懂和拗口的地方。一方面佩服专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专家组一定读过很多遍,改过很多遍。这是对读者对听众负责的态度。
6.你是否认同作者所言文章要“准确,鲜明,生动”?请举例说明(224)
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