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随手换个台全都是师太的《我的前半生》的时候,我就看了那么一点,了解下大致讲了女主罗子君被丈夫抛弃后洗心革面奋发图强最后扬眉吐气的故事,听上去还挺有教育意义的。起码告诉了广大女性,人要自立自强,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女人安于被养。 说实话,今天我真不是要diss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我要说的是,那个囿于家庭的牢笼里而越发自以为是人。
如果你们看过鲁迅先生的《伤逝》,关于著作中的女主人公子君的描述我摘录了部分如下: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可当她得到涓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而安于小家庭主妇的角色……性格也变得怯弱,昔日的勇敢无畏更是荡然无存,从而,变得平庸起来了——这使涓生不满、愤怒,进而绝望于爱情。
鲁迅先生笔下的子君其人,她虽接受了新思想,但接受的只是个性解放思想,且只是在婚姻自主这一层意义上的个性解放思想;同时,她“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自以为是的把封建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自在家庭中并无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即仍然是男子的附属品。
作为上世纪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写女主人公娜拉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丈夫的虚伪后,决计离家出走。她宣称,除了对丈夫和孩子负有责任外,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就是“我对我自己的责任”,“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那,娜拉出走后会是怎样呢?鲁迅先生在戏剧停止的地方继续追问,并以《娜拉出走之后》为题,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演讲。他清醒地看到,如果口袋里没有钱,不能经济独立,娜拉出走以后也不过两种结局:一是回来,一是饿死。对此,张爱玲更是讽刺地说,对于不愿做“女店员”,“女打字员”,只做“女结婚员”的人来说,最可能的结局是“‘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时候,一声呼唤,他们就会下来的。
何其狗血,一地鸡毛。
我认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探求生命、生活的外延和内涵。一个人,一个女性如果做了全职太太,这不是她被外人诟病的地方,真正为人所不齿的是,因环境而不求上进,不再保持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不再去读书、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挖掘生命的价值而变得无知。塞·巴特勒说:”无知的最大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就像我说我最近非常自律,因为今日稍稍放纵而懊恼你反问我活得累不累一样。此乃无知。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我想了想,这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不是因为妇女被困家庭而导致自以为是,而是有些人本身就自以为是,因为原生家庭、成长环境、自身经历种种。这与是不是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无关。
我的人生法则之一:成年人的美德——不给他人添堵。我一直都是一个不太有自信的人,因此我有时候想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自我感觉良好从而自以为是的人爱跟别人较劲呢?更何况你学历不高、家境一般、身材样貌平庸至极,拿什么资本来跟别人较劲呢?为什么总要在言语上先胜过他人呢。不过,这些人在我看来真的是看不清这个世界,只能活在自己定义的世界里,涉世不深或者眼界不高,抑或心智未健全的单纯之人。但对于此,我看还是积点口德。切勿惶惶然沉醉不知归路,以为自己来自山川湖海因为爱囿于老公孩子厨房,殊不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柴米油盐里,变成一个心胸狭隘、见识短浅、一无是处,只会说着风凉话的市井怨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