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念的培养往往与未来发展所储备的“第一桶金”关系很大,中国式教育似乎没有把向孩子灌输理财观念作为一项标准,但是在国外,家长们深谙理财观念的重要性,并且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英国:储蓄理财是必修课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更重要。
所以,他们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德国:让孩子搞储蓄竞赛
绝大多数德国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
首先通过用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
其次,孩子在储蓄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学会拿主意,毕竟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
再者,孩子能学会制订计划。德国家长们通常定期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
家长们基本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怎么花钱,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所买的东西必须是安全、健康的。
在零花钱的金额上,只要年龄差不多,不论男孩女孩,待遇都是相同的。此外,很多家长还鼓励孩子在银行开设账户,让自己的孩子跟同龄人进行储蓄竞赛。
美国:零花钱中学理财
在美国,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不过这些钱并不是家长无条件给的,而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做事获得的报酬。
父母付给孩子报酬大多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
二是让孩子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喜欢的零食和必要的学习用品;
三是让孩子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
就连一些富豪对子女也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教育方式,迫使孩子从小摒弃“不劳而获”的依赖思想,树立“靠自己的双手吃饭”的观念。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必须做家务才会有零用钱。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承担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经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在美国,普遍的人都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钱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日本:自力更生控制要求
日本人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支计划。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同时会控制孩子的要求在合理范围内。
日本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他们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所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能力。
以色列:重视智慧与责任
以色列并没有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开设的理财课程。在以色列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就要作出相应的赔偿。
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以色列人讲究节俭,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就可以了。
在他们国家的文化里,理财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钱的最核心理念--责任。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加知道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
网友评论